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土地百科>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
我要发布 我要推广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自建厂房厂房出租厂房租赁工业厂房工业厂房购买厂房结构厂房结构厂房出租厂房厂房出售厂房出售厂房设计出租厂房厂房验收厂房转让洁净厂房厂房造价厂房招租独院厂房丙类厂房厂房租金厂房拆迁二手厂房净化厂房园区厂房简易厂房厂房规范办公厂房厂房结构求租厂房
相关推荐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
发布日期: 2018-12-03     查看:398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_土地整理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项 目
检查频度及单点检
验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58 页
-58-
混合料外观 随时
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油石比、色泽、
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等各种现象
目测
沥青、集料的
加热温度
逐盘检测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
并打印
逐车检测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
并打印,出厂时逐车按
T 0981 人工检测
拌和
温度 混合料出厂温

逐盘测量记录,每天
取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
并打印
0.075mm ±2%(2%) -
≤2.36mm ±5%(4%) -
≥4.75mm
逐盘在线检测
±6%(5%)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0.075mm ±1% -
≤2.36mm ±2% -
≥4.75mm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
l 次取平均值评定
±2% -
附录G 总量检验
0.075mm ±2%(2%) ±2%
≤2.36mm ±5%(3%) ±6%
矿料
级配
(筛孔)
≥4.75mm
每台拌和机每天
l~2 次,以2 个试
样的平均值评定
±6%(4%) ±7%
T 0725 抽提筛分与标准
级配比较的差
逐盘在线监测 ±0.3% -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
l 次取平均值评定
±0.1% - 附录F 总量检验
沥青用量(油石比)
每台拌和机每天
l~2 次,以2 个试
样的平均值评定
±0.3% ±0.4% 抽提T 0722、T0721
马歇尔试验:
空隙率、稳定度、流

每台拌和机每天
l~2 次,以4~6 个
试件的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T 0702、T 0709、本规
范附录B、附录C
浸水马歇尔试验
必要时(试件数同马
歇尔试验)
符合本规范规定 T 0702、T 0709
车辙试验
必要时(以3 个试件
的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T 0719
注:①单点检验是指试验结果以一组试验结果的报告值为一个测点的评价依据,一组试验(如马歇尔试验、
车辙试验)有多个试样时,报告值的取用按《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的规定执行。
②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矿料级配和油石比必须进行总量检验和抽提筛分的双重检验控制,互相校核,
表中括号内的数字是对SMA 的要求。油石比抽提试验应事先进行空白试验标定,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度。
11.4.5 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评定,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
差应符合表11.4.5-1、表11.4.5-2、表11.4.5-3 的规定。
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标淮 表11.4.5-1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项 目
检查频度及
单点检验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外观 随时
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
油盯、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
目测
随时 紧密平整、顺直、无跳车, 目测
接缝
逐条缝检测评定 3mm 5mm T 093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59 页
-59-
施工 摊铺温度 逐车检测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T 0981
温度 碾压温度 随时 符合本规范规定 插入式温度计实测
每一层次
随时,厚度50mm 以下
厚度50mm 以上
设计值的5%
设计值的8%
设计值的8%
设计值的10%
施工时插入法量测松铺
厚度及压实厚度
每一层次
1 个台班区段的平均值
厚度50mm 以下
厚度50mm 以上
-3mm
-5mm
- 附录G 总量检验
总厚度 每2000m2 一点单点评定设计值的-5% 设计值的-8%
厚度①
上面层 每2000m2 一点单点评定设计值的-10% 设计值的-10%
T 0912
压实度②
每2000m2检查1 组逐个
试件评定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98%)
最大理论密度的93%(94%)
试验段密度的99%(99%)
T 0924、T 0922
本规范附录E
平整度上面层 随时,接缝处单杆评定3mm 5mm T 0931
( 最大
间隙)

中下面层 随时,接缝处单杆评定5mm 7mm T 0931
上面层 连续测定 1.2mm 2.5mm
中面层 连续测定 1.5mm 2.8mm
下面层 连续测定 1.8mm 3.0mm
平整度
( 标准
差)
基层 连续测定 2.4mm 3.5mm
T 0932
有侧石 检测每个断面 ±20mm ±20mm
宽度
无侧石 检测每个断面 不小于设计宽度 不小于设计宽度
T 0911
纵断面高程 检测每个断面 ±l0mm ±15mm T 0911
横坡度 检测每个断面 ±0.3% ±0.5% T 0911
沥青层层面上的
渗水系数 ③
每1km 不少于5 点,每
点3 处取平均值
300mL/min(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200ml/min(SMA 混合料)
T 0971
注:①表中厚度检测频度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钻坑频度,其他等级公路可酌情减少状况,且通常采用
压实度钻孔试件测定。上面层的允许误差不适用于磨耗层。
②压实度检测按附录E 的规定执行,钻孔试件的数量按11.4.8 的规定执行。括号中的数值是对SMA 路
面的要求,对马歇尔成型试件采用50 次或者35 次击实的混合料,压实度应适当提高要求。进行核子仪等
无破损检测时,每13 个测点的平均数作为一个测点进行评定是否符合要求。实验室密度是指与配合比设计
相同方法成型的试件密度。以最大理论密度作标准密度时,对普通沥青混合料通过真空法实测确定,对改
性沥青和SMA 混合料,由每天的矿料级配和油石比计算得到。
③渗水系数适用于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19mm 的沥青混合料,应在铺筑成型后未遭行车污染的情况
下测定,且仅适用于要求密水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SMA 混合料。不适用于OGFC 混合料,表中渗水系数以
平均值评定,计算的合格率不得小于90%。
④3m 直尺主要用于接缝检测,对正常生产路段,采用连续式平整度仪测定。
公路沥青表面处治及贯入式路面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标淮 表11.4.5-2
路面
类型
项 目
检查频度及
单点检验评价方法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沥 外观 随时
集料嵌挤密实,沥青撒布均匀,
无花白料,接头无油包
目测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0 页
-60-
集料及沥青用量每日1 次逐日评定 ±10%
每日施工长度的实际用量与
计划用量比较,T 0982
沥青洒布温度 每车l 次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温度计测量
厚度(路中及路侧
各1 点)
不少于每2000m2 一点,逐
点评定
-5mm T 0912
平整度(最大间
隙)
随时,以连续10 尺的平
均值评定
10mm T 0931
宽度 检测每个断面逐个评定±30mm T 0911





横坡度 检测每个断面逐个评定±0.5% T 0911
外观 随时
集料嵌挤密实,沥青撒布均匀,
无花白料,接头无油包
目测
集料及沥青用量每日1 次总量评定 ±10%
每日施工长度的实际用量与
计划用量比较,T 0982
沥青洒布温度 每车l 次逐点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温度计测量
厚度 每2000m2 一点逐点评定-5mm 或设计厚度的–8% T 0912
平整度(最大间隙
随时,以连续10 尺的平
均值评定
8mm T 0931
宽度 检测每个断面 ±3Omm T 0911







横坡度 检测每个断面 ±0.5% T 0911
公路稀浆封层、微表处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标淮 表11.4.5-3
项 目
检查频度及
单点检验评价方法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外观 随时
表面平整,均匀一致,无拖痕,无显著
离析,接缝顺畅
目测
油石比 每日1 次总量评定±0.3%
每日实际沥青用量与总集料
数量,总量检验
厚度 每公里5 个断面 ±10%
钢尺测量,每幅中间及两侧各
1 点
0.075mm ±2%
0.15 mm ±3%
0.3mm ±4%




0.6、1.18、2.36、
4.75、
9.5mm
每日1 次取2 个试样
筛分的平均值 ±5%
T 0725
湿轮磨耗试验 每周1 次 符合设计要求 从工程取样按T 0752 进行
11.4.6 施工厚度的检测按以下方法执行,并相互校核,当差值较大时通常以总量检验为准。
11.4.6.1 利用摊铺过程在线控制,即不断地用插尺或其它工具插入摊铺层测量松铺厚
度。
11.4.6.2 利用拌和厂沥青混合料总生产量与实际铺筑的面积计算平均厚度进行总量检
验。
11.4.6.3 当具有地质雷达等无破损检验设备时,可利用其连续检测路面厚度,但其测试
精度需经标定认可。
11.4.6.4 待路面完全冷却后,在钻孔检测压实度的同时测量沥青层的厚度。
11.4.7 沥青路面的压实度采取重点对碾压工艺进行过程控制,适度钻孔抽检压实度的方法。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1 页
-61-
11.4.7.1 碾压工艺的控制包括压路机的配置(台数、吨位及机型)、排列和碾压方式、压
路机与摊铺机的距离、碾压温度、碾压速度、压路机洒水(雾化)情况、碾压段长度、调头方
式等。
11.4.7.2 碾压过程中宜采用核子密度仪等无破损检测设备进行压实密度过程控制,测点
随机选择,一组不少于13 点,取平均值,与标定值或试验段测定值比较评定。测定温度应
与试验段测定时一致,检测精度通过试验路与钻孔试件标定。
11.4.7.3 在路面完全冷却后,随机选点钻孔取样,如一次钻孔同时有多层沥青层时需用
切割机切割,待试件充分干燥后(在第二天之后),分别测定密度。压实度计算及标准密度的
确定方法应遵照本规范附录E 的规定,选用其中的1 个或2 个标准评定,并以合格率低的作
为评定结果,但不得以配合比设计时的标准密度作为整个施工及验收过程中的标准密度使
用。钻孔后应及时将孔中灰浆淘净,吸净余水,待干燥后以相同的沥青混合料分层填充夯实。
为减少钻孔数量,有关施工、监理、监督各方宜合作进行钻孔检测,以避免重复钻孔。
11.4.7.4 测试压实度的一组数据最少为3 个钻孔试件,当一组检测的合格率小于60%,
或平均值3 x 小于要求的压实度时,可增加一倍检测点数。如6 个测点的合格率小于60%,
或平均值6 x 仍然达不到压实度要求时,允许再增加一倍检测点数,要求其合格率大于60%,
且12 x 达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注意记录所有数据不得遗弃)。如仍然不能满足要求的应核查
标准密度的准确性,以确定是否需要返工以及返工的范围。当所有钻孔试件检测的压实度持
续稳定并符合要求时,钻孔频度可减少至每公里不少于一个孔。施工过程中钻孔的试件宜编
号贴上标签予以保存,以备工程交工验收时使用。
11.4.7.5 压实层厚度等于或小于3cm 的超薄表面层或磨耗层、厚度小于4cm 的SMA 表面
层、易发生温缩裂缝的严寒地区的表面层、桥面铺装沥青层,以及使用改性沥青后,钻孔试
样表面形状改变,难以准确测定密度时,可免于钻孔取样,严格控制碾压。
11.4.8 压实成型的路面应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规定的方法随机选点检测渗水
情况,渗水系数的平均值宜符合表11.4.6-1 的要求。对排水式沥青混合料,应要求水能够
迅速排走。如需要测定构造深度时,宜在测定渗水的同时在附近选点测定,记录实测结果。
11.4.9 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对路面进行外观(色泽、油膜厚度、表面空隙)评定,尤其特别注
意防止粗细集料的离析和混合料温度不均,造成路面局部渗水严重或压实不足,酿成隐患。
如果确实该路段严重离析、渗水,且经2 次补充钻孔仍不能达到压实度要求,确属施工质量
差的,应予铣刨或局部挖补,返工重铺。
11.4.10 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用3m 直尺检测接缝及与构造物的连接处平整度的检测,正常
路段的平整度采用连续式平整度仪或颠簸累积仪测定。
11.4.11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应按本规范附录F 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实行动
态质量管理,并计算平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及各项指标的合格率。
11.4.12 公路施工的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位宜拍摄照片或进行录像,作为实态记录及保存资料
的一部分。
11.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2 页
-62-
11.5.1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将全线以1~3km 作为一个评定路段,每一侧车行道按表
11.5.1-1、表11.5.1-2、表11.5.1-3 的规定频度,随机选取测点,对沥青面层进行全线自
检,将单个测定值与表中的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进行比较,计算合格率,然后计算一个评定
路段的平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施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全线检测结果及施
工总结报告,申请交工验收。
11.5.2 沥青路面交工时应检查验收沥青面层的各项质量指标,包括路面的厚度、压实度、
平整度、渗水系数、构造深度、摩擦系数。
11.5.2.1 需要作破损路面进行检测的指标,如厚度、压实度宜利用施工过程中的钻孔数
据,检查每一个测点与极值相比的合格率,同时按附录E 的方法计算代表值。厚度也可利用
路面雷达连续测定路面剖面进行评定。压实度验收可选用其中的1 个或2 个标准,并以合格
率低的作为评定结果。
11.5.2.2 路表平整度可采用连续式平整度仪和颠簸累积仪进行测定,以每100m 计算一
个测值,计算合格率。
11.5.2.3 路表渗水系数与构造深度宜在施工过程中在路面成型后立即测定,但每一个点
为3 个测点的平均值,计算合格率。
11.5.2.4 交工验收时可采用连续式摩擦系数测定车在行车道实测路表横向摩擦系数,如
实记录测点数据。
11.5.2.5 交工验收时可选择贝克曼梁或连续式弯沉仪实测路面的回弹弯沉或总弯沉,如
实记录测点数据(含测定时的气候条件、测定车数据等),测定时间宜在公路的最不利使用条
件下(指春融期或雨季)进行。
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交工检查与验收质量标准 表11.5.1-1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检查频度
(每一侧车行道)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外观 随时
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
油盯、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
目测
面层总 代表值 每1km 5点 设计值的-5% 设计值的-8% T 0912
厚度① 极值 每1km 5 点 设计值-10% 设计值的-15% T 0912
上面层 代表值 每1km 5点 设计值的-10% - T 0912
厚度① 极 值 每1km 5 点 设计值-20% - T 0912
代表值 每1km 5 点
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6%(98%)
最大理论密度的92%(94%)
试验段密度的98%(99%)
T 0924
压实
度②
极值
(最小值)
每1km 5 点 比代表值放宽1%(每km)或2%(全部) T 0924
标准差σ 全线连续 1.2mm 2.5mm T 0932
IRI 全线连续 2.0m/km 4.2m/km T 0933
路表平
整度
最大间隙 每1kml0 处,各连续10 杆- 5mm T 0931
路表渗水系数 不大于
每1km 不少于5 点,每点3
处取平均值评定
300mL/min(普通沥青路面)
200mL/min(SMA 路面)
- T 0971
有侧石 每1km 2O 个断面 ±20mm ±30mm T 0911
宽度
无侧石 每1km 2O 个断面 不小于设计宽度 不小于设计宽度 T 091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3 页
-63-
纵断面高程 每1km 2O 个断面 ±l5mm ±20mm T 0911
中线偏位 每1km 2O 个断面 ±20mm ±3Omm T 0911
横坡度 每1km 2O 个断面 ±0.3% ±0.5% T 0911
回弹弯沉
全线每20m l 点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符合设计对交工
验收的要求
T 0951
弯沉
总弯沉 全线每5m l 点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 0952
构造深度 每1km 5 点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 0961/62/63
摩擦系数摆值 每1km 5 点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 0964
横向力系数 全线连续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 0965
注:①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面层除验收总厚度外,尚须验收上面层厚度,代表值的计算方法按附录E 进行;
②与表11.4.5-1 注②同;
公路沥青表面处治及贯入式路面交工检查与验收质量标准 表11.5.1-2
路面
类型
检查项目
检查频度
(每一侧车行道)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外观 全线 密实,不松散 目 测
代表值 每200m 每车道1 点 -5mm T 0921
厚度①
极值 每200m 每车道l 点 -10mm T 0921
标准差 全线每车道连续 4.5mm T 0932
IRI 全线每车道连续 7.5m/km T 0933
路表
平整度
最大间隙 每1km10 处,各连续l0 尺 10mm T 0931
有侧石 每1km 2O 个断面 ±3cm T 0911
宽度
无侧石 每1km 2O 个断面 不小于设计宽度 T 0911
纵断面高程 每1km 2O 个断面 ±20mm T 0911
横坡度 每1km 2O 个断面 ±0.5% T 0911
沥青用量 每1km l 点 ±0.5% T 0722






矿料用量 每1km l 点 ±5% T 0722
外观 全线 密实,不松散 目测
代表值 每200m 1 点 -5mm 或-8% T 0921
厚度①
极值 每200m l 点 15mm T 0921
标准差 全线连续 3.5mm T 0932
IRI 全线连续 5.8m/km T 0933
路表
平整度
最大间隙 每1km10 处,各连续l0 尺 8mm T 0931
有侧石 每1km 2O 个断面 ±30mm T 0911
宽度
无侧石 每1km 2O 个断面 不小于设计宽度 T 0911
纵断面高程 每1km 2O 个断面 ±20mm T 0911
横坡度 每1km 2O 个断面 ±0.5% T 0911
沥青用量 每1km l 点 ±0.5% T 0722







矿料用量 每1km l 点 ±5% T 0722
公路沥青路面稀浆封层交工检查与验收质量标准 表11.5.1-3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检查频度
(每一幅车行道)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平均厚度 每1 公里3 点 -10% -10% 挖小坑量测,
取平均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4 页
-64-
渗水系数 每1km 3 处 10mL/min 10mL/min T 0971
路表构造深度 每1km 5 点 符合设计要求 -
T 0961
T 0962
路面摩擦系数摆值 每1km 5 点 符合设计要求 - T 0964
横向力系数 全线连续 符合设计要求 - T 0965
11.5.3 工程交工时应对全线宽度、纵断面高程、横坡度、中线偏位等进行实测,以每个桩
号的测定结果评定合格率,最后提出实际的竣工图。
11.5.4 行人道路沥青面层的质量检查及验收与车行道相同,其质量指标应符合11.5.4 的规
定。
行人道路沥青面层质量标准 表11.5.4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检查频度 检查方法
厚度 ±5mm 每100m 1 点 T 0912
路表平整度 沥青混凝土 5mm
(最大间隙) 其他沥青面层 7mm
每200m 2 点
各连续10 尺
T 0931
宽度 -20mm 每100m 2 点 T 0911
横坡度 ±0.3% 每100m 2 点 T 0911
11.5.5 大、中型桥梁桥面沥青铺装的质量检查与验收,以100m 作为一个评定路段,其质量
指标应符合11.5.5 的规定。
桥面沥青铺装工程质量标准 表11.5.5
允 许 偏 差
检查项目 检查频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检查方法
厚度 每1OOm 2 点 0~+5mm - T 0912
路表平整标准差 连续测定 1.8mm 2.5mm T 0932
度 最大间隙 连续测定 3mm 5mm T 0931
宽度 每100m 10 点 0~+5mm T 0911
压实度 每100m 2 点
马歇尔密度的97%
最大相对密度的93%
T 0924
横坡 每100m 10 点 ±0.3% T 0911
其他 同本规范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11.5.6 路缘石和止水带的质量检查及验收与车行道相同,其质量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表
11.5.6 的规定。
路缘石及止水带工程质量标准 表11.5.6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检查频度 检查方法
直顺度 1Omm 每1OOm 2 点 拉2Om 小线量取最大值
预制块相邻块高差 3mm 每1OOm 5 点 用钢板尺量
预制块相邻缝宽 ±3mm 每1OOm 5 点 用钢板尺量
立式路缘石顶面高程 ±1Omm 每1OOm 5 点 T 0911
水泥混凝土路缘石的预制块
强度
25MPa 每1km l 点 留试块试验
沥青混凝土拦水带的压实度 95% 每1km l 点 取样试验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5 页
-65-
11.6 工程施工总结及质量保证期管理
11.6.1 工程结束后,施工企业应根据国家竣工文件编制的规定,提出施工总结报告及若干
个专项报告,连同竣工图表,形成完整的施工资料档案。
11.6.2 施工总结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包括设计及变更情况)、工程基础资料、材料、施工
组织、机械及人员配备、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试验研究、工程质量评价、工程决算、工程
使用服务计划等。
11.6.3 施工管理与质量检查报告应包括施工管理体制、质量保证体系、施工质量目标、试
验段铺筑报告、施工前及施工中材料质量检查结果(测试报告)、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检查结
果(测试报告)、工程交工验收质量自检结果(测试报告)、工程质量评价以及原始记录、相册、
录像等各种附件。
11.6.4 施工企业在质保期内,应进行路面使用情况观测、局部损坏的原因分析和维修保养
等。质量保证的期限根据国家规定或招标文件等要求确定。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6 页
-66-
附录A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A.1 一般规定
A.1.1 选择沥青结合料等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检验应适应公路环境条件的需要,
能承受高温、低温、雨(雪)水的考验。沥青路面的气候条件按本规范的气候分区执行。
A.1.2 各地宜按照本规范的方法对本地区作更为具体的气候区划分,以适应地区具体气候条
件的需要。
A.2 气候分区指标的选择
A.2.1 气候分区的高温指标:采用最近30 年内年最热月的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作为
反映高温和重载条件下出现车辙等流动变形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一级指标。全年
高于30℃的积温及连续高温的持续时间可作为辅助参考值。
A.2.2 气候分区的低温指标:采用最近30 年内的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反映路面温缩裂缝的
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二级指标。温降速率、冰冻指数可作为辅助参考值。
A.2.3 气候分区的雨量指标:采用最近30 年内的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作为反映沥青路面受
雨(雪)水影响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三级指标。雨日数可作为辅助参考值。
A.3 气候分区指标的计算方法
A.3.1 30 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按以下步骤求取:
(1) 选择当地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作为年最热月(通常是七月或八月),通过当地气象
台站获得该月份记录的每一天的最高气温的温度和时间(通常为下午2 时);
(2) 求每年最热月的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作为一年最热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
(3) 求取30 年的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Tmax,作
为设计高温分区指标。
A3.2 30 年极端最低气温按以下步骤求取:
(1) 选择当地一年中最冷的月份作为年最冷月(通常是一月份),通过当地气象台站
获得该月份记录的极端最低气温;
(2) 求取30 年内的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小值Tmin,作为设计低温分区指标。
A3.3 30 年内的最大降雨量按以下步骤求取:
(1) 通过当地气象台站获得当地的年降雨量;
(2) 求取30 年内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Wcp,作为设计雨量分区指标。
A3.4 确定气候分区指标时宜参考各个指标的辅助指标值对计算得到的分区指标作必要的修
正。
(1) 当全年高于30℃的积温较大或当地连续高温的持续时间长,以及预计重载车
特别多、长大纵坡严重影响车速的路段可将高温气候区提高一级或两级看待;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7 页
-67-
(2) 对经常发生寒潮、寒流降温迅速的地区可将低温气候区提高一级。
(3) 对年雨日数特别长(如梅雨季节)的地区可将雨量气候区提高一级。
A.4 气候分区的确定
A.4.1 按照设计高温分区指标,一级区划分为3 个区:
高温气候区 1 2 3
气候区名称 夏炎热区 夏热区 夏凉区
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 >30 20~30 <20
A.4.2 按照设计低温分区指标,二级区划分为4 个区:
低温气候区 1 2 3 4
气候区名称 1. 冬严寒区2.冬寒区 3.冬冷区 4.冬温区
极端最低气温(℃) <-37.0 -37.0~-21.5 -21.5~-9.0 >-9.0
A.4.3 按照设计雨量分区指标,三级区划分为4 个区:
雨量气候区 1 2 3 4
气候区名称 1. 潮湿区 2.湿润区 3.半干区 4.干旱区
年降雨量(mm) >1000 1000~500 500~250 <250
A.4.4 沥青路面温度分区由高温和低温组合而成,第一个数字代表高温分区,第二个数字代
表低温分区,数字越小表示气候因素越严重。
气 候 区 名 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 年极端最低气温(℃) 备注
1-1 夏炎热冬严寒 <-37.0
1-2 夏炎热冬寒 -37.0~-21.5
1-3 夏炎热冬冷 -21.5~-9.0
1-4 夏炎热冬温
>30
>-9.0
2-1 夏热冬严寒 <-37.0
2-2 夏热冬寒 -37.0~-21.5
2-3 夏热冬冷 -21.5~-9.0
2-4 夏热冬温
20~30
>-9.0
3-1 夏凉冬严寒 <-37.0 不存在
3-2 夏凉冬寒 -37.0~-21.5
3-3 夏凉冬冷 -21.5~-9.0 不存在
3-4 夏凉冬温
<20
>-9.0 不存在
A.4.5 由温度和雨量组成的气候分区按表A.4.5 划分。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气候分区指标 表A.4.5
温 度(℃) 雨 量(mm)
气 候 区 名 最热月平均最高气
温(℃)
年极端最低气温(℃) 年降雨量
(mm)
1-1-4
1-2-2
夏炎热冬严寒干旱
夏炎热冬寒湿润
>30
>30
<-37.0
-37.0~-21.5
<250
500~100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8 页
-68-
1-2-3
1-2-4
1-3-1
1-3-2
1-3-3
1-3-4
1-4-1
1-4-2
夏炎热冬寒半干
夏炎热冬寒干旱
夏炎热冬冷潮湿
夏炎热冬冷湿润
夏炎热冬冷半干
夏炎热冬冷干旱
夏炎热冬温潮湿
夏炎热冬温湿润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7.0~-21.5
-37.0~-21.5
-21.5~-9.0
-21.5~-9.0
-21.5~-9.0
-21.5~-9.0
>-9.0
>-9.0
250~500
<250
>1000
500~1000
250~500
<250
>1000
500~1000
2-1-2
2-1-3
2-1-4
2-2-1
2-2-2
2-2-3
2-2-4
2-3-1
2-3-2
2-3-3
2-3-4
2-4-1
2-4-2
2-4-3
夏热冬严寒湿润
夏热冬严寒半干
夏热冬严寒干旱
夏热冬寒潮湿
夏热冬寒湿润
夏热冬寒半干
夏热冬寒干旱
夏热冬冷潮湿
夏热冬冷湿润
夏热冬冷半干
夏热冬冷干旱
夏热冬温潮湿
夏热冬温湿润
夏热冬温半干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37.0
<-37.0
<-37.0
-37.0~-21.5
-37.0~-21.5
-37.0~-21.5
-37.0~-21.5
-21.5~-9.0
-21.5~-9.0
-21.5~-9.0
-21.5~-9.0
>-9.0
>-9.0
>-9.0
500~1000
250~500
<250
>1000
500~1000
250~500
<250
>1000
500~1000
250~500
<250
>1000
500~1000
250~500
3-2-1
3-2-2
夏凉冬寒潮湿
夏凉冬寒湿润
<20
<20
-37.0~-21.5
-37.0~-21.5
>1000
500~100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69 页
-69-
图A.4.6-1 中国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图(温度)
图A.4.6-2 中国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图(雨量)
A.4.6 在缺乏当地气象台站的有效数据时,可参考图A.4.6-1 及A.4.6-2 确定沥青路面使用性
能的气候分区。各地区宜根据当地的气象数据,制订更切合实际的气候分区图。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0 页
-70-
附录B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B.l 一般规定
B.1.1 本方法适用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及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B.1.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
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及配比、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本规范采用
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如采用其他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时,应按本规范规定进行马歇
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设计检验,并报告不同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
B.1.3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宜按图B.1.3 的框图的步骤进行。
图 B.1.3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材料选择、取样
其他材料,外掺剂等 材料试验
粗集料、细集料、矿粉
沥青或改性沥青结合料
确定试验温度 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设计供
优选用的1~3 组不同的矿料级
对选择的设计级配,初选5 组沥青用量,拌和混合料,分别制作马歇尔试

测定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
计算VV、VMA、VFA 等体积指标
技术经济分析确定1 组设计级配及最佳沥青用

进行马歇尔试验,与马歇尔设计标准比较
完成配合比设计,提交材料品种、矿料级配、标准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

按规定进行各种配合比设计检验,确认配合比设计是否合
理合格
不合格
不合格
合格
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确定理论最大相对密

沥青混合料的类型规范规定的矿料级配范
普通沥青
用真空法
改性沥青
用计算法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1 页
-71-
B.1.4 配合比设计的试验方法必须遵照现行试验规程的方法执行。混合料拌和必须采用小型
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进行。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和试件制作温度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B.1.5 生产配合比设计可参照本方法规定的步骤进行。
B.2 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B.2.1 沥青路面工程的混合料设计级配范围由工程设计文件或招标文件规定,密级配沥青混
合料的设计级配宜在本规范5.3.2 规定的级配范围内,根据公路等级、工程性质、气候条件、
交通条件、材料品种,通过对条件大体相当的工程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调整确定,必
要时允许超出规范级配范围。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可直接以本规范规定的级配范围作
工程设计级配范围使用。经确定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是配合比设计的依据,不得随意变更。
B.2.2 调整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宜遵循下列原则。
B.2.2.1 首先按本规范表5.3.2-2 确定采用粗型(C 型)或细型(F 型)的混合料。 对夏季温
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重载交通多的路段,宜选用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C 型),并
取较高的设计空隙率。对冬季温度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或者重载交通较少的路段,
宜选用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F 型),并取较低的设计空隙率。
B.2.2.2 为确保高温抗车辙能力,同时兼顾低温抗裂性能的需要。配合比设计时宜适当减
少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用量,减少0.6mm 以下部分细粉的用量,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
形成S 型级配曲线,并取中等或偏高水平的设计空隙率。
B.2.2.3 确定各层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时应考虑不同层位的功能需要,经组合设计的沥青
路面应能满足耐久、稳定、密水、抗滑等要求。
B.2.2.4 根据公路等级和施工设备的控制水平,确定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应比规范级配范
围窄,其中4.75mm 和2.36mm 通过率的上下限差值宜小于12%。
B.2.2.5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性能,使沥青混合料容易摊铺和压实,
避免造成严重的离析。
B.3 材料选择与准备
B.3.1 配合比设计的各种矿料必须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从工程实
际使用的材料中取代表性样品。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时,取样至少应在干拌5 次以后进行。
B.3.2 配合比设计所用的各种材料必须符合气候和交通条件的需要。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
4 章规定的技术要求。当单一规格的集料某项指标不合格,但不同粒径规格的材料按级配组
成的集料混合料指标能符合规范要求时,允许使用。
B.4 矿料配比设计
B.4.1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矿料配合比设计宜借助电子计算机的电子表格用试配
法进行。其他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也可参照进行。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2 页
-72-
B.4.2 矿料级配曲线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T 0725 的方法绘制(图
B.4.2)。以原点与通过集料最大粒径100%的点的连线作为沥青混合料的最大密度线。
表B.4.2-1 泰勒曲线的横坐标
di 0.075 0.15 0.3 0.6 1.18 2.36 4.75 9.5
0.45
x = di 0.312 0.426 0.582 0.795 1.077 1.472 2.016 2.754
dI 13.2 16 19 26.5 31.5 37.5 53 63
0.45
x = di 3.193 3.482 3.762 4.370 4.723 5.109 5.969 6.452
表B.4.2-2 矿料级配设计计算表示例
筛孔 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
10-20
(%)
5-10
(%)
3-5
(%)
石屑
(%)
黄砂
(%)
矿粉
(%)
消石灰
(%)
合成
级配中值 下限 上限
1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0 100 100 100
13.2 88.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6.7 95 90 100
9.5 16.6 99.7 100 100 100 100 100 76.6 70 60 80
4.75 0.4 8.7 94.9 100 100 100 100 47.7 41.5 30 53
2.36 0.3 0.7 3.7 97.2 87.9 100 100 30.6 30 20 40
1.18 0.3 0.7 0.5 67.8 62.2 100 100 22.8 22.5 15 30
0.6 0.3 0.7 0.5 40.5 46.4 100 100 17.2 16.5 10 23
0.3 0.3 0.7 0.5 30.2 3.7 99.8 99.2 9.5 12.5 7 18
0.15 0.3 0.7 0.5 20.6 3.1 96.2 97.6 8.1 8.5 5 12
0.075 0.2 0.6 0.3 4.2 1.9 84.7 95.6 5.5 6 4 8
配比 28 26 14 12 15 3.3 1.7 100.0
图B.4.2 矿料级配曲线示例
B.4.3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计算1~3 组粗细不同的配比,绘
制设计级配曲线,分别位于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上方、中值及下方。设计合成级配不得有太
多的锯齿形交错,且在0.3mm~0.6mm 范围内不出现&ldquo;驼峰&rdquo;。当反复调整不能满意时,宜更
换材料设计。
B.4.4 根据当地的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沥青用量,分别制作几组级配的马歇尔试件,测定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3 页
-73-
VMA,初选一组满足或接近设计要求的级配作为设计级配。
B.5 马歇尔试验
B.5.1 配合比设计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按本规范第5 章的规定执行。
B.5.2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制作温度按本规范5.2.3 规定的方法确定,并与施工实际温度相一
致,普通沥青混合料如缺乏粘温曲线时可参照表B.5.2 执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温度在
此基础上再提高10℃~20℃。
表B.5.2 热拌普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制作温度(℃)
石油沥青的标号
施 工 工 序
50 号 70 号 90 号 110 号 130 号
沥青加热温度 160-170 155-165 150-160 145-155 140-150
矿料加热温度 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填料不加热)
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 150-170 145-165 140-160 135-155 130-150
试件击实成型温度 140-160 135-155 130-150 125-145 120-140
注:表中混合料温度,并非拌和机的油浴温度,应根据沥青的针入度、粘度选择,不宜都取中值。
B.5.3 按式B.5.3 计算矿料混合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gamma;sb。
n
n
sb
&gamma; &gamma; &gamma;
&gamma;
&Rho;
+ +
&Rho;
+
&Rho;
=
LL
2
2
1
1
100
(B.5.3)
式中:P1、P2、??Pn 为各种矿料成分的配比,其和为100;&gamma;1、&gamma;2、??&gamma;n 为各种矿料
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粗集料按T 0304 方法测定,机制砂及石屑可按T 0330 方法测定,
也可以用筛出的2.36mm~4.75mm 部分的毛体积相对密度代替,矿粉(含消石灰、水泥)以表
观相对密度代替。
注:X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均采用毛体积相对密度(无量纲),不采用毛体积密度,故无需进行密度
的水温修正。
生产配合比设计时,当细料仓中的材料混杂各种材料而无法采用筛分替代法时,可将0.075mm 部分筛
除后以统货实测值计算。
B.5.4 按式B.5.4 计算矿料混合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gamma;sa。
n
n
sa
&gamma; &gamma; &gamma;
&gamma;
&prime;
&Rho;
+ +
&prime;
&Rho;
+
&prime;
&Rho;
=
K
2
2
1
1
100
(B.5.4)
式中:P1、P2、??Pn 为各种矿料成分的配比,其和为100, 为
各种矿料按试验规程方法测定的表观相对密度。
B.5.5 按式B.5.5-1 或按式B.5.5-2 预估沥青混合料的适宜的油石比Pa 或沥青用量为Pb。
(B.5.5-1)
&gamma; 1&prime;、&gamma; 2&prime;、L、&gamma; n&prime;
sb
a sb
a
P P
&gamma;
&gamma; 1 1 &times;
=
100
100
&times;
+
=
sb
a
b
P P
&gamma;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4 页
-74-
(B.5.5-2)
式中:Pa??预估的最佳油石比(与矿料总量的百分比),(%);
Pb??预估的最佳沥青用量(占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数),(%);
Pa1 ??已建类似工程沥青混合料的标准油石比,(%);
&gamma;sb??集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gamma;sb1??已建类似工程集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注:作为预估最佳油石比的集料密度,原工程和新工程也可均采用有效相对密度。
B.5.6 确定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B.5.6.1 对非改性沥青混合料,宜以预估的最佳油石比拌和2 组的混合料,采用真空法实
测最大相对密度,取平均值。然后由式B.5.6.1 反算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gamma;se。
b
b
t
b
se
p
&gamma; &gamma;
&gamma;
&Rho;
?
?
=
100
100
(B.5.6.1)
式中:&gamma;se??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Pb??试验采用的沥青用量(占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数),(%);
&gamma;t??试验沥青用量条件下实测得到的最大相对密度,无量纲;
&gamma;b&mdash;&mdash;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 ,无量纲。
B.5.6.2 对改性沥青及SMA 等难以分散的混合料,有效相对密度宜直接由矿料的合成毛
体积相对密度与合成表观相对密度按式(B.5.6.2)计算确定,其中沥青吸收系数C 值根据材
料的吸水率由式(B.5.6.3)求得,材料的合成吸水率按式(B.5.6.4)计算:
(B.5.6.2)
C = 0.033 wx 2 - 0.2936 wx + 0.9339
(B.5.6.3)
(B.5.6.4)
式中:&gamma;se??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C??合成矿料的沥青吸收系数,可按矿料的合成吸水率从式(B.5.6.3)求取;
wx??合成矿料的吸水率,按式(B.5.6.4)求取,%;
&gamma;sb??材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按式(B.5.3)求取,无量纲;
&gamma;sa ??材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按式(B.5.4)求取,无量纲。
B.5.7 以预估的油石比为中值,按一定间隔(对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通常为0.5%,对沥青碎石
混合料可适当缩小间隔为0.3%~0.4%),取5 个或5 个以上不同的油石比分别成型马歇尔
试件。每一组试件的试样数按现行试验规程的要求确定,对粒径较大的沥青混合料,宜增加
试件数量。
100 1 1 &times; ?
??
?
? ??
?
?
sb sa
WX
&gamma; &gamma;

&gamma; se =C&times;&gamma; sa + (1?C) &times;&gamma; sb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5 页
-75-
注:5 个不同油石比不一定选整数,例如预估油石比4.8%,可选3.8%、4.3%、4.8%、5.3%、5.8%等。
B.5.6.1 中规定的实测最大相对密度通常与此同时进行。
B.5.8 测定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gamma;f 和吸水率,取平均值。测试方法应遵
照以下规定执行:
B.5.8.1 通常采用表干法测定毛体积相对密度;
B.5.8.2 对吸水率大于2%的试件,宜改用蜡封法测定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注:对吸水率小于0.5%的特别致密的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质量检验时,允许采用水中重法测定的表观相
对密度作为标准密度,钻孔试件也采用相同方法。但配合比设计时不得采用水中重法。
B.5.9 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B.5.9.1 对非改性的普通沥青混合料,在成型马歇尔试件的同时,按B.5.6.1 的要求用
真空法实测各组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gamma;ti。当只对其中一组油石比测定最大理论
相对密度时,也可按式(B.5.9.-1)或(B.5.9-2)计算其他不同油石比时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gamma;ti。
B.5.9.2 对改性沥青或SMA 混合料宜按式(B.5.9.-1)或(B.5.9-2)计算各个不同沥青用
量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b
ai
se
ai
ti
P
&gamma; &gamma;
&gamma;
&Rho;
+
=
100
100+
(B.5.9-1)
b
bi
se
si
ti P
&gamma; &gamma;
&gamma;
&Rho;
+
= 100
(B.5.9-2)
式中:&gamma;ti&mdash;&mdash;相对于计算沥青用量Pbi 时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无量纲;
Pai&mdash;&mdash;所计算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油石比,%;
Pbi&mdash;&mdash;所计算的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Pbi=Pai /(1+ Pai),%;
Psi――所计算的沥青混合料的矿料含量,Psi=100-Pbi,%;
&gamma;se&mdash;&mdash;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按式(B.5.6.1)或(B.5.6.2)计算,无量纲;
&gamma;b&mdash;&mdash;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 ,无量纲。
B.5.10 按式(B.5.10-1)、(B.5.10-2)、(B.5.10-3)计算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矿料间
隙率VMA、有效沥青的饱和度VFA 等体积指标,取1 位小数,进行体积组成分析。
100 1 &times; ? ??
?
? ??
?
= ?
t
VV f
&gamma;
&gamma;
(B.5.10-1)
100 1 &times; ?
??
?
? ??
?
= ? &times; &Rho;s
sb
VMA f
&gamma;
&gamma;
(B.5.10-2)
= &times; 100
VMA
VFA VMA VV - (B.5.10-3)
式中:VV&mdash;&mdash;试件的空隙率,%;
VMA&mdash;&mdash;试件的矿料间隙率,%;
VFA&mdash;&mdash;试件的有效沥青饱和度(有效沥青含量占VMA 的体积比例),%;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6 页
-76-
&gamma;f&mdash;&mdash;按B.5.8 测定的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无量纲;
&gamma;t&mdash;&mdash;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按B.5.9 的方法计算或实测得到,无量纲;
Ps&mdash;&mdash;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率之和,即Ps =100-Pb,%;
&gamma;sb&mdash;&mdash;矿料混合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按式(B.5.3)计算。
B.5.11 进行马歇尔试验,测定马歇尔稳定度及流值。
B.6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或油石比)
B.6.1 按图B.6.1 的方法,以油石比或沥青用量为横坐标,以马歇尔试验的各项指标为纵坐
标,将试验结果点入图中,连成圆滑的曲线。确定均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
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选择的沥青用量范围必须涵盖设计空隙率的全部范围,并尽
可能涵盖沥青饱和度的要求范围,并使密度及稳定度曲线出现峰值。如果没有函盖设计空隙
率的全部范围,试验必须扩大沥青用量范围重新进行。
注:绘制曲线时含VMA 指标,且应为下凹型曲线,但确定OACmin~OACmax 时不包括VMA。
B.6.2 根据试验曲线的走势,按下列方法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OAC1。
B.6.2.1 在曲线图B.6.1 上求取相应于密度最大值、稳定度最大值、目标空隙率(或中值)、
沥青饱和度范围的中值的沥青用量a1、a2、a3、a4。按式B.6.2.1 取平均值作为OAC1。
OAC1= (a1 十a2 十a3 十a4)/4 (B.6.2.1)
B.6.2.2 如果在所选择的沥青用量范围未能涵盖沥青饱和度的要求范围,按式(B.6.2-2)
求取3 者的平均值作为OAC1。
OAC1= (a1 十a2 十a3)/3 (B.6.2.2)
B.6.2.3 对所选择试验的沥青用量范围,密度或稳定度没有出现峰值(最大值经常在曲线
的两端)时,可直接以目标空隙率所对应的沥青用量a3 作为OAC1,但OAC1 必须介于OACmin~
OACmax 的范围内。否则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B.6.3 以各项指标均符合技术标准(不含VMA)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 的中值作为
OAC2。
OAC2=(OACmin 十OACmax)/2 (B.6.3)
B.6.4 通常情况下取OAC1 及OAC2 的中值作为计算的最佳沥青用量OAC。
OAC=(OAC1 十OAC2)/2 (B.6.4)
B.6.5 按B.6.4 计算的最佳油石比OAC,从图B.6.1 中得出所对应的空隙率和VMA 值,检验
是否能满足本规范表5.3.4 或表5.3.5 关于最小VMA 值的要求。OAC 宜位于VMA 凹形曲线最
小值的贫油一侧。当空隙率不是整数时,最小VMA 按内插法确定,并将其画入图B.6.1 中。
B.6.5 检查图B.6.1 中相应于此OAC 的各项指标是否均符合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B.6.6 根据实践经验和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情况,调整确定最佳沥青用量OAC。
B.6.6.1 调查当地各项条件相接近的工程的沥青用量及使用效果,论证适宜的最佳沥青
用量。检查计算得到的最佳沥青用量是否相近,如相差甚远,应查明原因,必要时重新调整
级配,进行配合比设计。
B.6.6.2 对炎热地区公路以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重载交通路段,山区公路的长大坡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7 页
-77-
度路段,预计有可能产生较大车辙时,宜在空隙率符合要求的范围内将计算的最佳沥青用量
减小0.1%~0.5%作为设计沥青用量。此时,除空隙率外的其他指标可能会超出马歇尔试
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配合比设计报告或设计文件必须予以说明。但配合比设计报告必须
要求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组合等方式加强碾压,以使施工后路面的空隙率达到
未调整前的原最佳沥青用量时的水平,且渗水系数符合要求。如果试验段试拌试铺达不到此
要求时,宜调整所减小的沥青用量的幅度。
B.6.6.3 对寒区公路、旅游公路、交通量很少的公路,最佳沥青用量可以在OAC 的基础
上增加0.1%~0.3%,以适当减小设计空隙率,但不得降低压实度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8 页
-78-
图B.6.1 马歇尔试验结果示例
注:图中a1=4.2%,a2=4.25%,a3=4.8%,a4=4.7%OAC1=4.49%(由4 个平均值确定),OACmin=4.3%,OACmax=5.3%,
OAC2=4.8%,OAC=4.64%。此例中相对于空隙率4%的油石比为4.6%
B.6.7 按式(B.6.7-1)及(B.6.7-2)计算沥青结合料被集料吸收的比例及有效沥青含量。
&times; &times; 1 0 0
&times;
?
b
se sb
se sb
Pba &gamma;
&gamma; &gamma;
&gamma; &gamma;

2.20
2.24
2.28
2.32
2.36
2.40
3.5 4.0 4.5 5.0 5.5
毛体积密度 (g/cm3)
a1
6
8
10
12
14
3.5 4.0 4.5 5.0 5.5
稳定度 (kN)
0
2
4
6
8
10
3.5 4.0 4.5 5.0 5.5
空隙率 (%)
a3 1
2
3
4
5
3.5 4.0 4.5 5.0 5.5
流值 (dmm)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3.5 4.0 4.5 5.0 5.5
VMA (%)
30
40
50
60
70
80
3.5 4.0 4.5 5.0 5.5
油石比 (%)
VFA (%)
a4
3.5 4.0 4.5 5.0 5.5
油石比 (%)
密度
空隙率
稳定度
流值
VMA
VFA
OACmin OAC2 OACmax
a2
油石比 (%)
OAC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79 页
-79-
(B.6.7-1)
(B.6.7-2)
式中:Pba&mdash;&mdash;沥青混合料中被集料吸收的沥青结合料比例,%
Pbe&mdash;&mdash;沥青混合料中的有效沥青用量,%
&gamma;se&mdash;&mdash;集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按式(B.5.6.1)计算,无量纲;
&gamma;sb??材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按式(B.5.3)求取,无量纲;
&gamma;b&mdash;&mdash;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 ,无量纲;
Pb&mdash;&mdash;沥青含量,%;
Ps&mdash;&mdash;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率之和,即Ps =100-Pb,%。
注:如果需要,可按式(B.6.7-3)及(B.6.7-4)计算有效沥青的体积百分率Vb 及矿料的体积
百分率Vg。
(B.6.7-3)
Vg=100-(Vbe + VV)
(B.6.7-4)
B.6.8 检验最佳沥青用量时的粉胶比和有效沥青膜厚度
B.6.8.1 按式B.6.8.1 计算沥青混合料的粉胶比,宜符合0.6~1.6 的要求。对常用的公称
最大粒径为13.2mm~19mm 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粉胶比宜控制在0.8~1.2 范围内。
(B.6.8.1)
式中:FB&mdash;&mdash;粉胶比,沥青混合料的矿料中0.075mm 通过率与有效沥青含量的比值,无量纲;
P0.075&mdash;&mdash;矿料级配中0.075mm 的通过率(水洗法),%;
Pbe&mdash;&mdash;有效沥青含量,%。
B.6.8.2 按式B.6.8.2 的方法计算集料的比表面,按式B.6.8.3 估算沥青混合料的沥青
膜有效厚度。各种集料粒径的表面积系数按表B.6.8 采用。
SA=&Sigma;(Pi&times;FAI) (B.6.8.2)
(B.6.8.3)
式中:SA――集料的比表面积,m2/kg。
Pi&mdash;&mdash;各种粒径的通过百分率,%;
FAi&mdash;&mdash;相应于各种粒径的集料的表面积系数,如表B.6.8 所列;
DA&mdash;&mdash;沥青膜有效厚度,&mu;m;
s
ba
be b P
P
P P ? &times;
100

Pbe
FB = P0 .075
&times;10
&times;
=
SA
P
DA
b
be
&gamma;
b
f be
be
P
V
&gamma;
&gamma; &times;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0 页
-80-
Pbe&mdash;&mdash;有效沥青含量,%;
&gamma;b&mdash;&mdash;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 ,无量纲。
注:各种公称最大粒径混合料中大于4.75mm 尺寸集料的表面积系数FA 均取0.0041,且只计算一次,4.75mm
以下部分的FAi 如表B.6.8 示例。该例的SA=6.60 m2/kg。若混合料的有效沥青含量为4.65%,沥青的相
对密度1.03,则沥青膜厚度为DA=4.65/1.03/6.60&times;10=6.83&mu;m。
表B.6.8 集料的表面积系数计算示例
筛孔尺寸(mm)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表面积系数FAi 0.0041 - - - 0.0041 0.0082 0.0164 0.0287 0.0614 0.1229 0.3277
通过百分率Pi(%) 100 92 85 76 60 42 32 23 16 12 6
集料比表
面总和SA
(m2/kg)
比表面FAi&times;Pi
(m2/kg)
0.41 - - - 0.25 0.34 0.52 0.66 0.98 1.47 1.97 6.60
B.7 配合比设计检验
B.7.1 对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按本规范
要求进行各种使用性能的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
设计。其他等级公路的沥青混合料可参照执行。
B.7.2 配合比设计检验按计算确定的设计最佳沥青用量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如按照B.6.7
的方法将计算的设计沥青用量调整后作为最佳沥青用量,或者改变试验条件时,各项技术要
求均应适当调整,不宜照搬。
B.7.3 高温稳定性检验。对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19mm 的混合料,按规定方法进行车辙
试验,动稳定度应符合本规范表5.3.8-1 的要求。
注:对公称最大粒径大于19mm 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由于车辙试件尺寸不能适用,
不宜按本规范方法进行车辙试验和弯曲试验。如需要检验可加厚试件厚度或采用大型马歇尔试件。
B.7.4 水稳定性检验。按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残留稳定
度及残留强度比均必须符合本规范表5.3.8-2 的规定。
注:调整沥青用量后,马歇尔试件成型可能达不到要求的空隙率条件。当需要添加消石灰、水泥、抗剥落
剂时,需重新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后试验。
B.7.5 低温抗裂性能检验。对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19mm 的混合料,按规定方法进行低
温弯曲试验,其破坏应变宜符合本规范表5.3.8-3 要求。
B.7.6 渗水系数检验。利用轮碾机成型的车辙试件进行渗水试验检验的渗水系数宜符合本
规范表5.3.8-4 要求。
B.7.7 钢渣活性检验。对使用钢渣的沥青混合料,应按规定的试验方法检验钢渣的活性及
膨胀性试验,并符合本规范5.3.8.5 的要求。
B.7.8 根据需要,可以改变试验条件进行配合比设计检验,如按调整后的最佳沥青用量、变
化最佳沥青用量OAC&plusmn;0.3%、提高试验温度、加大试验荷载、采用现场压实密度进行车辙
试验,在施工后的残余空隙率(如7%~8%)的条件下进行水稳定性试验和渗水试验等,但不宜
用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合格评定。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1 页
-81-
B.8 配合比设计报告
B.8.1 配合比设计报告应包括工程设计级配范围选择说明、材料品种选择与原材料质量试验
结果、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及各项体积指标、配合比设计检验结果等。试验报告的矿料
级配曲线应按规定的方法绘制。
B.8.2 当按B.6.7 调整沥青用量作为最佳沥青用量,宜报告不同沥青用量条件下的各项试验
结果,并提出对施工压实工艺的技术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2 页
-82-
附录C 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C.1 一般规定
C.1.1 除本方法另有规定外,应遵照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规定执行。
C.1.2 SMA 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件的体积设计方法进行,马歇尔试验的稳定度
和流值并不作为配合比设计接受或者否决的唯一指标。
C.2 材料选择
C.2.1 对用于配合比设计的各种材料按附录B 规定选择,其质量必须符合本规范第4 章规定
的技术要求。
C.2.2 除已有成功经验证明使用非改性的普通沥青能符合使用要求者外,SMA 宜采用改性石
油沥青,且采用比当地常用沥青更硬标号的沥青。
C.3 设计矿料级配的确定
C.3.1 设计初试级配
C.3.1.1 SMA路面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宜直接采用本规范表5.3.2-3规定的矿料级配范围。
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9.5mm的SMA混合料,以2.36mm作为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公称最
大粒径等于或大于13.2mm的SMA混合料以4.75mm作为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
C.3.1.2 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调整各种矿料比例设计3组不同粗细的初试级配,3组级
配的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的通过率处于级配范围的中值、中值&plusmn;3%附近,矿粉数量均为10
%左右。
C.3.2按附录B的方法计算初试级配的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gamma;sb、合成表观相对密度&gamma;
sa、有效相对密度&gamma;se。其中各种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相对密度试验方法遵照附录B
的规定进行。
C.3.3 把每个合成级配中小于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的集料筛除,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T 0309的规定,用捣实法测定粗集料骨架的松方毛体积相对密度&gamma;S,按式C.3.3计算粗集料
骨架混合料的平均毛体积相对密度&gamma;CA。
n
n
n
CA
P P P
&gamma; &gamma; &gamma;
&gamma;
&Rho;
+ +
&Rho;
+
&Rho;
+ + +
=
LL
LL
2
2
1
1
1 2
(C.3.3)
式中:P1、P2、??Pn为粗集料骨架部分各种集料在全部矿料级配混合料中的配比,&gamma;1、 &gamma;
2、??&gamma;n为各种粗集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C.3.4 按式C.3.4计算各组初试级配的捣实状态下的粗集料松装间隙率VCADRC。
(C.3.4)
= (1 ? ) &times;100
CA
S
DRC VCA
&gamma;
&gamma;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3 页
-83-
式中: VCADRC??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
&gamma;CA??粗集料骨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gamma;S ??粗集料骨架的松方毛体积相对密度(g/cm3)。
C.3.5 按本规范B.5.5的方法预估新建工程SMA混合料的适宜的油石比Pa或沥青用量为Pb,作
为马歇尔试件的初试油石比。
C.3.6 按照选择的初试油石比和矿料级配制作SMA 试件,马歇尔标准击实的次数为双面50
次,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双面75 次,一组马歇尔试件的数目不得少于4~6 个。SMA 马歇尔试
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由表干法测定。
C.3.7 按式C.3.7 的方法计算不同沥青用量条件下SMA 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其中
纤维部分的比例不得忽略。
(C.3.7)
式中:&gamma;se?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由C.3.2 确定;
Pa?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
&gamma;a?沥青结合料的表观相对密度;
Px?纤维用量,以沥青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数代替,(%);
&gamma;x?纤维稳定剂的密度,由供货商提供或由比重瓶实测得到。
C.3.8 按式C.3.8计算SMA马歇尔混合料试件中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试件的集料各项
体积指标空隙率VV、集料间隙率VMA、沥青饱和度VFA按本规范附录B的方法计算。
(C.3.8)
式中:PCA ??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比例,即大于4.75mm 的颗粒含量(%);
&gamma;ca ??粗集料骨架部分的平均毛体积相对密度,由式C.3.3确定;
&gamma;f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由表干法测定;
C.3.9 从3组初试级配的试验结果中选择设计级配时,必须符合VCAmix<VCADRC及VMA>16.5%的
要求,当有1组以上的级配同时符合要求时,以粗集料骨架分界集料通过率大且VMA较大的级
配为设计级配。
C.4 确定设计沥青用量
C.4.1 根据所选择的设计级配和初试油石比试验的空隙率结果,以0.2%~0.4%为间隔,调
x
x
a
a
se
a x
t P P
P P
&gamma; &gamma; &gamma;
&gamma;
+ +
+ +
=
100
100
100 1 &times; ?
??
?
? ??
?
= ? &times; &Rho;CA
ca
f
VCA mix
&gamma;
&gamma;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4 页
-84-
整3个不同的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计算空隙率等各项体积指标。一组试件数不宜少于4~
6个。
C.4.2 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检验稳定度和流值是否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
C.4.3 根据希望的设计空隙率,确定油石比,作为最佳油石比OAC。所设计的SMA 混合料应
符合本规范5.3 规定的各项技术标准。
C.4.4 如初试油石比的混合料体积指标恰好符合设计要求时,可以免去这一步,但宜进行一
次复核。
C.5 配合比设计检验
C.5.1 除附录B 规定项目外,SMA 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还必须进行谢伦堡析漏试验及肯特
堡飞散试验。配合比设计检验应符合本规范5.3 的技术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进行配
合比设计。
C.6 配合比设计报告
C.6.1 配合比设计结束后,必须按附录B 的要求及时出具配合比设计报告。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5 页
-85-
附录D 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D.1 一般规定
D.1.1除本方法另有规定外,应遵照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规定执行。
D.1.2 OGFC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件的体积设计方法进行,并以空隙率作为配合
比设计主要指标。配合比设计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技术标准。
D.1.3 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后必须对设计沥青用量进行析漏试验及肯特堡试验,并对混合
料进行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等进行检验。配合比设计检验应符合本规范的技术要求。
D.2 材料选择
D.2.1用于OGFC混合料的粗集料、细集料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对表面层材料的技术要
求。OGFC宜在使用石粉的同时掺用消石灰、纤维等添加剂,石粉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
技术要求。
D.2.2 OGFC 宜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其质量宜符合表D.2.2 的技术要求。当实践证明采用
普通改性沥青或纤维稳定剂后能符合当地条件时也允许使用。
表D.2.2 高粘度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 不小于 0.1mm 40
软化点(TR&B) 不小于 ℃ 80
延度(15℃) 不小于 cm 50
闪点 不小于 ℃ 260
薄膜加热试验(TFOT)后的质量变化 不大于 % 0.6
粘韧性(25℃) 不小于 N.m 20
韧性(25℃) 不小于 N.m 15
60℃粘度 不小于 Pa.s 20000
D.3 确定设计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D.3.1 按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精确测定各种原材料的相对密度,其中4.75mm以上的粗集料为
毛体积相对密度,4.75mm以下的细集料及矿粉为表观相对密度。
D.3.2 以本规范表5.3.2-4 级配范围作为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在充分参考同类工程的成功经
验的基础上,在级配范围内适配3 组不同2.36mm 通过率的矿料级配作为初选级配。
D.3.3 对每一组初选的矿料级配,按式D.3.3-1 计算集料的表面积。根据希望的沥青膜厚度,
按式D.3.3-2 计算每一组混合料的初试沥青用量Pb。通常情况下,OGFC 的沥青膜厚度h 宜
为14&mu;m。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6 页
-86-
A=(2+0.02a+0.04b+0.08c+0.14d+0.3e+0.6f+1.6g)/48.74 (D.3.3-1)
Pb=h&times;A (D.3.3-2)
式中:A 为集料的总的表面积。其中a、b、c、d、e、f、g 分别代表4.75mm、2.36mm、1.18mm、
0.6mm、0.3mm、0.15mm、0.075mm 筛孔的通过百分率,%。
D.3.4 制作马歇尔试件,马歇尔试件的击实次数为双面50 次。用体积法测定试件的空隙率,
绘制2.36mm 通过率与空隙率的关系曲线。根据期望的空隙率确定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并再
次按D.3.3 的方法计算初始沥青用量。
D.3.5 以确定的矿料级配和初始沥青用量拌和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马歇尔试验、谢伦堡析
漏试验、肯特堡飞散试验、车辙试验,各项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表5.3.7 的技术要求,其空隙
率与期望空隙率的差值不宜超过&plusmn;1%。如不符合要求,应重新调整沥青用量拌和沥青混合
料进行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D.3.6 如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即配合比设计已完成,出具配合比设计报告。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7 页
-87-
附录E 沥青层压实度评定方法
E.0.1 沥青路面的压实度采取重点进行碾压工艺的过程控制,适度钻孔抽检压实度校核的方
法。钻孔取样应在路面完全冷却后进行,对普通沥青路面通常在第二天取样,对改性沥青及
SMA 路面宜在第三天以后取样。沥青面层的压实度按式(E.0.1)计算;
100
0
= &times;
D
K D (E.0.1)
式中 K-沥青层某一测定部位的压实度,%;
D-由试验测定的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实际密度,g/cm3;
D0-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g/cm3。
E.0.2 施工及验收过程中的压实度检验不得采用配合比设计时的标准密度,应按如下方法逐
日检测确定:
E.0.2.1 以实验室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即沥青拌和厂每天取样1~2 次实测的马歇尔试件
密度,取平均值作为该批混合料铺筑路段压实度的标准密度。其试件成型温度与路面复压温
度一致。当采用配合比设计时,也可采用其他相同的成型方法的实验室密度作为标准密度。
E.0.2.2 以每天实测的最大理论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对普通沥青混合料,沥青拌和厂在取
样进行马歇尔试验的同时以真空法实测最大理论密度,平行试验的试样数不少于2 个,以平
均值作为该批混合料铺筑路段压实度的标准密度;但对改性沥青混合料、SMA 混合料以每天
总量检验的平均筛分结果及油石比平均值计算的最大理论密度为准,也可采用抽提筛分的配
合比及油石比计算最大理论密度。计算法确定最大理论密度的方法按附录B 的规定进行。
E.0.2.3 以试验路密度作为标准密度。用核子密度仪定点检查密度不再变化为止。然后取
不少于15 个的钻孔试件的平均密度为计算压实度的标准密度。
E.0.2.4 可根据需要选用实验室标准密度、最大理论密度、试验路密度中的1~2 种作为
钻孔法检验评定的标准密度。
E.0.2.5 施工中采用核子密度仪等无破损检测设备进行压实度控制时,宜以试验路密度作
为标准密度,核子密度仪的测点数不宜少于39 个,取平均值,但核子密度仪需经标定认可。
E.0.3 压实度钻孔频率、合格率评定方法等按第11 章的要求执行。
E.0.4 在交工验收阶段,一个评定路段的压实度以代表值和极值评定压实度是否合格。
E.0.4.1 一个评定路段的平均压实度、标准差、变异系数按式(E.0.4-1)、(E.0.4-2)、
(E.0.4-3)计算;
N
K K K Kn + + +

1 2 L
0 (E.0.4-1)
( ) ( ) ( )
1
2
0
2
2 0
2
1 0
?
? + ? + + ?
=
N
S K K K K L Kn K
(E.0.4-2)
0 K
C S V = (E.0.4-3)
式中 K0&mdash;&mdash;该评定路段的平均压实度,%;
S &mdash; 一个评定路段的压实度测定值的标准差,%;
CV&mdash; 一个评定路段的压实度测定值的变异系数,%;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8 页
-88-
K1,K2,?,KN &mdash;该评定路段内各测定点的压实度,%;
N - 该评定路段内各测定点的总数,其自由度为N-l。
E.0.4.2 一个评定路段的压实度代表值按式E.0.4-4 计算;
N
K&prime; = K ? t&alpha; S 0
(E.0.4-4)
式中:K&prime;─一个评定路段的压实度代表值(%);
ta─ t 分布表中随自由度和保证率而变化的系数见附表E.0.4。当测点数大于100
时,高速公路的ta 可取1.6449,对其他等级公路ta 可取1.2815。
表E.0.4 t N &alpha; 的值
测点数
N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测点数
N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465
1.686
1.177
0.953
0.823
0.734
0.670
0.620
0.580
0.546
0.518
0.494
0.473
0.455
0.438
0.423
0.410
0.398
2.176
1.089
0.819
0.686
0.603
0.544
0.500
0.466
0.437
0.414
0.393
0.376
0.361
0.347
0.335
0.324
0.314
0.305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387
0.376
0.367
0.358
0.350
0.342
0.335
0.328
0.322
0.316
0.310
0.266
0.237
0.216
0.199
0.186
0.175
0.166
0.297
0289
0.282
0.275
0.269
0.264
0.258
0.53
0.248
0.244
0.239
0.206
0.184
0.167
0.155
0.145
0.136
0.129
注;本表适用于压实度、厚度等单边检验要求的情况。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保证率为95%;对其
他等级公路,保证率为9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89 页
-89-
附录F 施工质量动态管理方法
F.0.1 施工单位应以试验检测质量指标的变异系数(或标准差)作为施工水平的主要评价指
标。施工单位应总结经验,自行建立各项施工质量指标变异系数的允许界限值,作为企业管
理的目标。
F.0.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宜利用计算机建立工程质量数据库,随时
输入各项数据,绘制逐次检测结果X 或逐日检测结果平均值X 的曲线。检查试验数据是否
超出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发现有不符要求的情况时应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同时分
阶段(一定日期或距离)计算出逐日结果平均值的平均值X (期望值)、极差R、标准差S 及
变异系数Cv,汇总整理。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取样地点、试验员、试验项目、试验方法、试验
结果及合格与否的评定(合格率)等。
F.0.3 施工质量控制宜采取平均值和极差管理图X ? R 的方法,将试验结果逐次绘制管理图
(图F.0.3-1),同时随着施工的进展,绘制施工质量直方图正态分布曲线(图F.0.3-2)。当
发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有增大倾向时,应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图F.0.3-1 工程质量指标管理图示例(流值,mm)
图F.0.3-2 工程质量指标检测结果的直方图及正态分布曲线示例
F.0.4 在X ? R 管理图中应以平均值X 作为中心线CL,并标出质控上限UCL 和质控下限LCL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0 页
-90-
表示允许的施工正常波动范围。当有超出质控上、下限范围时,应视为施工异常或试验数据
异常。中心线、质控上限、质控下限按式F.0.4-1~F.0.4-6 计算。
X 图中: CL= X (F.0.4-1)
UCL= X +A2 R (F.0.4-2)
LCL= X -A2 R (F.0.4-3)
R 图中: CL= R (F.0.4-4)
UCL=D4 R (F.0.4-5)
LCL=D3 R (F.0.4-6)
式中CL:X ? R 管理图中的中心线(期望值);
UCL: X ? R 管理图中的质控上限;
LCL: X ? R 管理图中的质控下限;
X : 一个阶段各组检测结果平均值的平均值;
R : 一个阶段各组检测结果的极差R 的平均值;
A2,D3,D4:由一组检测结果的试验次数决定的管理图用的系数,其值应按表F.0.4 确定。
表F.0.4 管理图用系数表
一组检测结果的
试验次数n
d2 d3 A2 D4 D3
2
3
4
5
6
7
8
9
10
1.128
1.693
2.059
2.326
2.534
2.704
2.847
2.970
3.078
0.853
0.888
0.880
0.864
0.848
0.833
0.820
0.808
0.797
1.880
1.023
0.729
0.577
0.483
0.419
0.373
0.337
0.308
3.267
2.575
2.282
2.115
2.004
1.924
1.864
1.816
1.777





0.076
0.136
0.184
0.223
&infin; - -
F.0.5 在X ? R 管理图和直方图中可标出本规范附录E 规定的质量标准或允许差范围。当有
超出此范围,即施工不合格时,应予处理。
F.0.6 在X ? R 管理图和直方图中可标出企业管理的目标的允许范围。当有超出此范围,即
施工水平下降时,应研究对策。
F.0.7 施工质量动态管理工作宜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各级工程管理部门宜随时查询或检
查所有的数据。
F.0.8 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宜汇总全部数据,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绘制整
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方图或正态分布曲线,作为下一个工程的企业管理目标。数据库及动态
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制成光盘等以便于长期保存。
d 2 n
3
2
1 3 3
d
d +
2
1 3 3
d
d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1 页
-91-
附录G 沥青路面质量过程控制及总量检验方法
G.0.1 为做好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控制,及时发现各项生产参数是否符合配合比设
计要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间歇式拌和机生产沥青混合料时,必须配备计算机自动采
集及自记打印数据的装置,进行沥青混合料的&ldquo;过程控制&rdquo;(在线监测)和总量检验。
G.0.2 开始拌和前应设定每拌和一盘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量,各个热料仓、矿粉、沥青等的标
准配合比用量,设定各项施工温度。拌和过程中计算机通过传感器采集每拌和一盘混合料的
各项数据,由计算机自动处理或者逐盘打印这些数据,进行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在线监测。当
计算机能够实时监测、自动处理、显示、保存所采集的各项数据时,也允许不逐锅打印数据,
只打印汇总统计值。
注意:拌和机的各种称重传感器必须逐个经过认真标定,自动采集、记录打印的结果应经过校验,如与实
际数量有差值时应求出修正系数,保证各项施工参数的准确性。
G.0.3 计算机必须逐盘采集各项数据,按各个料仓的筛分曲线,逐锅计算出矿料级配,与工
程设计级配范围及容许的施工波动范围进行比较,实时评定矿料级配是否符合要求。当发现
有不合格的情况,必须引起注意,如果连续3 锅以上都出现不合格情况时,宜对设定值适当
调整。
注意:各个料仓的筛分结果应按本规范的取样方法定期检测,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是否有大的变化,利
用新的筛分结果计算矿料级配,必要时适当调整配合比的设定值,以确保符合实际情况,达到标准配合比
的要求。
G.0.4 计算机必须逐盘采集沥青结合料的实际使用量及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量,计算油石比
(或沥青用量),与设计值及容许的波动范围相比较,评定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连续3 锅以上
不符要求时,宜对设定值适当调整。
G.0.5 计算机必须实时监测和采集与沥青混合料生产有关的各种施工温度,与本规范的要求
进行比较,评定是否符合要求。
G.0.6 总量检验的报告周期可以是一个工作日或一个台班。施工停止时,计算机应自动计算
并及时打印出各项数据的统计结果。其中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可以是全部筛孔,但评定是
否符合要求可只对5 个控制性筛孔(0.075mm、2.36mm、4.75mm、公称最大粒径、一档较粗的
控制性粒径等筛孔)。并按式(G.0.6-1)、(G.0.6-2)、(G.0.6-3)计算全过程各种指标的平均
值、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总量检验。
N
K K K Kn + + +

1 2 L
0 (G.0.6-1)
( ) ( ) ( )
1
2
0
2
2 0
2
1 0
?
? + ? + + ?
=
N
S K K K K L Kn K
(G.0.6-2)
0 K
C S V = (G.0.6-3)
式中 K0:该报告周期的平均值,%;
S :一个报告周期的测定值的标准差,%;
CV:一个报告周期的测定值的变异系数,%;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2 页
-92-
K1,K2,?,KN :该报告周期内每一盘的测定值,%;
N :该报告周期内总的拌和盘数,其自由度为N-l。
G.0.7 利用一个评定周期的沥青混合料总生产量、施工总面积、沥青混合料密度按式G.0.7
计算该摊铺层的平均压实厚度:
&Sigma;mi
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times;1000 (G.0.7)
A&times;d
式中:H:该评定周期沥青路面摊铺层的平均施工压实厚度,mm;
mi:每一盘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脚标i 为依次记录的盘次,&Sigma;mi 为一个评定周期
内沥青混合料的总生产量,t;
A:该评定周期沥青路面摊铺层的总面积,当遇有加宽等情况时,铺筑面积应按
实际计算,m2;
d:评定周期内摊铺层的现场压实密度的平均值,由钻孔试件的干燥密度(即实验
室标准密度乘以压实度)测定得到,t/m3。
G.0.8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质量管理按附录F 的方法进行。
G.0.9 一个沥青层全部铺筑完成后,应绘制出各个检测指标的变化过程,并计算总的平均值、
标准差、变异系数。计算各个指标的总合格率,作为施工质量检验的依据。
G.0.10 计算机采集、计算的沥青混合料过程控制及施工质量总量检验的数据图表,均必须
按要求随工程档案一起存档。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3 页
-93-
附录H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为了准确地掌握规范条文,对执行规范严格程度的用词作如下规定:
一、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二、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三、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4 页
-94-
附件: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条文说明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5 页
-95-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本条规定制订本规范的目的,是为贯彻沥青路面&ldquo;精心施工,质量第一&rdquo;的方针,保
证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使铺筑的沥青路面坚实、耐久、平整、稳定,提供安全、舒适、顺
畅的交通条件。这也是评价沥青路面的性能的标准。
1.0.4 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有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不能仅仅为了应付招标,而
应该真正按照设计去做。现在有的工程组织管理混乱,不按科学规律管理,建设&ldquo;形象&rdquo;工
程、&ldquo;业绩&rdquo;工程,随便要求缩短工期,赶工、抢工,成为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这一条专门提出了合理工期。本条还规定不得在低于最低气温和施工遇雨时施工,这也是
十分重要的。由于赶工期的需要,硬性要求在当年完工,便不顾施工气温,在寒冷的气候条
件下施工,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压实,往往导致早期损坏。
本规范规定&ldquo;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10℃(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5℃(其他等级公路)&rdquo;
的情况下施工,这是考虑我国施工季节太短的实际情况又放宽了国际上的规定规定的。美国
AASHTO 对不同层位及厚度的混合料施工温度规定如下表。在我国接近冬季施工的往往是表
面层,厚度更薄,要求应该更严。
压实层厚度(mm) 表面层(℃) 中、下面层(℃)
<38
38~63.5
>63.5
>15.6
>10
>4.4
>12.8
>7.2
>1.7
1.0.5 沥青路面的层间污染,沥青层不成整体是沥青层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本条规定沥青
面层宜连续施工,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沥青面层和基层最好在一年内施工完毕,包括强化粘
层油都是为了解决层间污染的问题。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可以在级配碎石铺筑后过冬隔年
施工沥青层,而半刚性基层过冬比较困难,基本上都是在铺筑沥青层下面层后过冬,第二年
施工中面层,以后又要等到快交工验收前再铺筑表面层,一层与一层的铺筑间隔都很长,这
样交出去的工程表面上很干净,实质各层之间的联结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
国沥青路面设计所采用的弹性层状体系是严格按照层间连续的假定进行计算的,如果由于层
间污染使沥青层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路面内部的受力状态将发生重大改变,路面的疲劳寿命
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缩短标段长度,各层连续施工,施工污染的顽疾是能够根治
的。
1.0.6 条对施工安全问题作了明确的要求。关于石油沥青及煤沥青的毒性问题, 1987 年国
际癌研究结构(IARC)召开了关于评价致癌物质的国际会议,提出了煤沥青、煤焦油属于第1
类&ldquo;人体致癌物质&rdquo;,而石油沥青并没有致癌性,因此国际卫生组织(WHO)认为,石油沥青与
煤沥青是截然不同的。
1.0.8 条 规范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但必须是经试验和实践证明确实是有
效的。规范是很严肃的,不能随便打着&ldquo;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rdquo; 的幌子,无视规范的
约束,这也是不慎重的。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6 页
-96-
1.0.10 条规定&ldquo;各省、市、自治区或工程建设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技术指南,
但工程质量不宜低于本规范的规定。&rdquo;这就明确了国家规范与地方性规范的关系。由于国家
规范要照顾到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不能要求太严。更不能顾及特殊地区的工程,所以
各省、市、自治区应该制定适合于本地的地方性规范或补充规定,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还应该
制订更具体的、更详细的施工操作规程。
不过,有些地方性指南或招标文件随便提高技术要求,如对沥青和改性沥青指标、集料
指标、沥青混合料设计指标、施工质量检验指标,提得太高也可能产生副作用。还有的原封
不动地照搬其他国家的标准,这样做需要慎重,未必有好处。本规范的标准是经过国内外的
经验总结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后提出的,而且大部分质量指标其实并不比国外标准低。过高的
标准将使施工单位造成困难,甚至导致弄虚作假,那就事与愿违了。
2 术语、符号、代号
2.1.12 关于沥青混合料定义、分类及适用范围,我国以前分为沥青混凝土及沥青碎石,用
LH 及LS 表示,后来改为AC 及AM,在AC 中又根据级配粗细的不同分为I 型和II 型。沥青
混凝土与沥青碎石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加矿粉填料及级配比例是否严格,其实质是混合料的空
隙率不同。国际上对沥青混合料的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方法,一般都按压实后的空隙率划分,
有的分成密实式(空隙率等于或小于5%)、半密实式(空隙率5%~10%)、半开式(空隙率
10%~15%)、开式(空隙率大于15%)。欧洲共同体CEN 最新的分类按欧洲各国实际使用的
类型分成:连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EN 13108-1,在各国都普遍应用)、超薄面层混合料(EN
13108-2,在法国等作为磨耗层使用)、软质混合料(EN 13108-3,在寒冷地区使用)、浇注式
混合料(HRA,EN 13108-4,在德国等使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EN 13108-5,在
欧洲普遍使用)、沥青玛蹄脂混合料(EN 13108-6,在英国作为嵌压式混合料的载体)、排水
性混合料(EN 13108-7,在欧洲普遍应用)等7 种。本规范参照国际上近年来的发展,对沥青
混合料进行多种分类,按公称最大粒径分为砂粒式、细粒式、中粒式、粗粒式、特粗式,按
空隙率分为密级配(3%~6%)、半开级配(6%~12%)、开级配(排水式,18%以上),对密
级配混合料参照美国的方法按照关键性筛孔的通过率分为粗型及细型同时也有与欧洲相同
的分类系统。
本规范对&ldquo;沥青碎石&rdquo;的定义需特别注意,同样按空隙率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
配沥青碎石。&ldquo;大粒径沥青混合料&rdquo;是一种习惯性称呼,一般指公称最大粒径超过25mm 或者
31.5mm 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2.2.57 Superpave 美国SHRP 的重要研究成果,我国也有应用,不过译名比较乱。美国沥青
协会SP-1 定义&ldquo;Superpave?(Superior Performing Asphalt Pavements) is a product of
the SHRP asphalt research。Superpave? is a trademark of 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rdquo;即它是一个注册商标,所以按字面直译高性能沥青路面是不合适的。配合比设计
方法对沥青路面的性能仅仅是第一步,还取决于结构、材料、施工等都有关系。
3 基 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7 页
-97-
3.0.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本来是应该包括沥青面层和基层的,由于我国基层部
分另有规范,所以本规范关于基层方面的条文非常简单。
3.0.2 长期以来,我国的沥青路面结构型式非常单一,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几乎千篇一律地
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本规范从实际出发,规定了4 种基层类型:柔性基层、半刚性基
层、刚性基层、复合式基层。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理的基层结构。
4 材料
一般规定
4.1.1 在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材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新建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
现早期损坏,材料是重要的原因。因此,这里特别强调要把好材料关,应该以试验为依据,
严格控制质量,防止使用不符要求的材料造成损失。
4.2 道路石油沥青
4.2.1 原规范有两个石油沥青技术要求:&ldquo;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rdquo;和&ldquo;中、轻交通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rdquo;。实际上&ldquo;重交通道路沥青&rdquo;就相当于国际上的普通沥青,而&ldquo;中、
轻交通道路石油沥青&rdquo;只不过是质量达不到国际上通用水平的质量差的沥青。本次修改明确
都称为道路石油沥青,废除这两个名称。
规范颁布后的10 余年来,正好国际上对道路沥青的标准进行了最深入的研究,其中
最有名的是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制订PG 规格及欧洲共同体的欧洲标准化组织
CEN 制订EU 沥青标准的工作。
SHRP 的研究成果SUPERPAVETM 提出了一个按照路用性能分级(PG 分级)的沥青结合料
规范(见表4.2.1-1)。PG 分级直接采用设计使用温度表示适用范围。设计最高温度为7 天最
高平均路面温度,设计最低温度为年极端最低温度。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确定保证率为
95%(平均值)或98%。它采用3 种样品:(1) 原样沥青;(2) RTFOT 后的残留沥青;(3) RTFOT
后又经PAV 老化的残留沥青,评价各种路用性能指标,包括高温时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低
温时抵抗路面温缩开裂的能力、抗疲劳破坏的能力、抗老化性能、施工安全性等。在确定沥
青的PG 等级时,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及交通条件(交通量及车速、车辆停驻时间),有时需
要提高一个或两个PG 高温等级选择沥青的标号。在此基础上,各州交通部门都根据各地的
具体情况,规定了常用的PG 等级或再增加有些常规指标。不过,现在对PG 分级能不能完全
解释沥青质量与使用性能的关系,能不能适用于评价改性沥青还存在不少争议。例如,普通
沥青的高温性能一般用动态剪切试验DST 得到的车辙因子G*/sin&delta;来评价,但对聚合物改
性沥青来说,普遍反映G*/sin&delta;并不能反映高温性能,而沥青结合料的零剪切粘度ZSV 却
在欧洲等许多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欧洲CEN 则将沥青标准研究的工作分两步走,先提出一个为生产上所能执行的各国折衷
的标准,然后正式开发制订与沥青路用性能相关的新标准。CEN 的新标准EN 12591:200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8 页
-98-
建议稿如表4.2.1-2 所列。与2000 年以前的相比,明确增加蜡含量是一个特点。欧洲对
SUPERPAVETM 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看法。
沥青标准的修订是一件非常严肃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国一直在研究和跟踪国际上沥青
标准研究成果,20 世纪90 年代的&ldquo;八五&rdquo;国家科技攻关专题&ldquo;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
用性能&rdquo;对我国的沥青技术指标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 &ldquo;重交通道
路沥青技术要求&rdquo;的修改建议。研究证明,所提出的新的指标系列与Superpave 的PG 规格
有相当好的相关性,多年来逐步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期间,我国许多高速公路招标文件对沥青指标作了调整。1999 年起中石化、中油、
中海等部门的几大公司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企业标准,把1 号标准的沥青蜡含量的指标提高
到要求不大于2%。在对国内外沥青标准比较的基础上,修订提出了&ldquo;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
求&rdquo;,历时4 年,多次发出广泛征求了沥青生产、经销、使用部门,包括国外厂商的意见。
本规范对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内容:
(1)将原来的&ldquo;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rdquo;和&ldquo;中、轻交通道路石油沥青&rdquo;两个技术要求合
并为一个&ldquo;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rdquo;,根据当前的沥青使用和生产水平,按技术性能分为A、
B、C 三个等级: B 级沥青与原规范&ldquo;重交通道路沥青&rdquo;相近,C 级沥青比原规范&ldquo;中、轻
交通道路石油沥青&rdquo;技术要求稍有提高。一个国家的沥青标准中按质量水平分为几个等级的
做法,国外也采用过(如日本)或者目前正在采用(如加拿大、美国ASTM)。
(2)沥青质量要求充分照顾到气候条件,规定了各气候区适宜的的沥青针入度等级。
尽管各气候区的差别甚小,但已经很有意义。
(3)增加了沥青的感温性指标针入度指数PI 值,国外一般要求PI 在-1~+1 之间,本规
范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适当有所降低。在规范修订过程中有些意见认为PI 值的试验误差
较大,或者应该按照欧洲新的标准中的方法采用针入度和软化点计算PI 值。针对这些意见,
规范要求严格按照试验规程的方法,可参照表4.2.1-1 选用5 个适宜的温度测定针入度计算,
且要求相关系数不低于0.997。至于计算方法,EN 12591:2000 标准确实已经由以前的采用
5 个温度的针入度计算的方法修改为按Pfeiffer 和Van Doormael 的方法由针入度和环球法
软化点确定。
此方法中显然是考虑到欧洲的道路沥青蜡含量普遍已经很低,当量软化点的概念已经失
去意义,同时为照顾不同国家的要求,标准也由原来的-1~+1 放宽到-1.5~+0.7。
两种计算方法的PI 值不同主要是由于蜡含量对软化点的影响所造成。下图的试验结果
充分说明两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之差来源于不同方法测定的软化点的差异,二者的相关系
数达0.973。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沥青蜡含量的水平情况下(包括B 级沥青),PI 值的计算方法
50 lg 120
20 and 500 lg 1952
? &times; +
&times; &times; ?
T P
T P
PI
RandB
R B+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99 页
-99-
尚不宜改变。同时考虑到目前国产沥青和进口沥青的PI 水平,将要求放宽到不小于-1.5(A
级)或-1.8(B 级)。
不同软化点测定方法与PI值计算结果的关系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100 页
-100-
美国SHRP 沥青路用性能规范(AASHTO MP1,1995) 表4.2.1-1
PG 46 PG 52 PG 58 PG 64 PG 70 PG 76 PG 82
沥青使用性能等级
-34 -40 -46 -10 -16 -22 -28 -34 -40 -46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10 -16 -22 -28 -34
平均七天最高路面设计温度c℃ <45 <52 <58 <64 <70 <76 <82
最低路面设计温度c ℃ >-34 >-40 >-46 >-10 >-16 >-22 >-28 >-34 >-40 >-46 >-16 >-22 >-28 >-36 >-40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10 >-16 >-22 >-28 >-3
4
原 样 沥 青
闪点(COC,ASTM D92),min ℃ 230
粘度ASTM 4402d max, 3Pa.s
试验温度, ℃
135
动态剪切,(TP5) e,
G*/sin&delta;,min, 1.0Kpa
试验温度 @10rad/s ℃
46 52 58 64 70 76 82
RTFOT 残 留 沥 青(PP1 T240)
质量损失 ,max % 1.00
动态剪切,(TP5)
G*/sin&delta;,min, 2.2Kpa
试验温度 @10rad/s ℃
46 52 58 64 70 76 82
PAV 残 留 沥 青(PP1)
PAV 老化温度
℃ 90 90 100 100 100(110) 100(110) 100(110)
动态剪切,(TP5)
G*sin&delta;,max, 5000kpa
试验温度 @10rad/s ℃
10 7 4 25 22 19 16 13 10 7 25 22 19 16 13 31 28 25 22 19 16 34 31 28 25 22 19 37 34 31 28 25 40 37 34 31 28
物理老化? 实测记录
蠕变劲度,(TP1) ?
S,max,300MPa
m 值,min,0.30
试验温度 @60s ℃
-24 -30 -36 0 -6 -12 -18 -24 -30 -36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0 -6 -12 -18 -24
直接拉伸,(TP3) ?
破坏应变,min,1.0%
试验温度 @1.0mm/min ℃
-24 -30 -36 0 -6 -12 -18 -24 -30 -36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0 -6 -12 -18 -24
表注:c路面温度由大气温度按SUPERPAVE 程序中的方法计算,也可由指定的机构提供。
d如果供应商能保证在符合所有认为安全的温度下,沥青结合料都能很好地泵送或拌和,此要求可由指定的机构确定放弃。
e为控制非改性沥青结合料产品的质量,在试验温度下测定原样沥青结合料粘度,可以取代测定动态剪切的G*/sin&delta;。在此温度下,沥青多处于牛顿流体状态,任何测定粘度的标准试验方法均可使用,包括毛
细管粘度计或旋转粘度计(AASHTO T201 或T202)。
fPAV 老化温度为模拟气候条件温度,从90℃、100℃、110℃中选择一个温度,高于PG64 时为100℃,在沙漠条件下为110℃。
g物理老化:按照TP1 规定的BBR 试验13.1 节进行, 试验条件中的时间为最低路面设计温度以上10℃延续24h&plusmn;10min,报告24h 劲度模量和m 值,仅供参考。
h如果蠕变劲度小于300MPa,直接拉伸试验可不要求,如果蠕变劲度在300MPa~600MPa 之间,直接拉伸试验的破坏应变要求可代替蠕变劲度的要求,m 值在两种情况下都应满足。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第101 页
-10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2 页
-102-
欧洲CEN 沥青标准(CEN TC19 SCI WGIN80,EN 12591:2000)第一类 表4.2.1-2
等级
指标 单位 试验方法 20/3
0
30/4
5
35/5
0
40/6
0
50/7
0
70/10
0
100/150 160/220 250/300
通用性指标
针入度(25℃,100g,5s) 0.1mm EN1426 20-3
0
30-4
5
35-5
0
40-60 50-70 70-10
0
100-15
0
160/22
0
250/30
0
软化点(环球法) ℃ EN1427 55-6
3
52-6
0
50-6
8
48-56 46-54 43-51 39-47 35-43 30-38
RTFOT(163℃)老化后残留物的
性质
质量变化
max
% &plusmn;0.
5
&plusmn;0.
5
&plusmn;0.
5
&plusmn;0.5 &plusmn;0.5 &plusmn;0.8 &plusmn;0.8 &plusmn;1.0 &plusmn;1.0
残留针入度比
min

EN 12607-1 或
EN 12607-3
55 53 53 50 50 46 43 37 35
老化后软化点
min
℃ EN 1427 57 54 52 49 48 45 41 37 32
闪点
min
℃ EN 22592 240 240 240 230 230 230 230 220 220
溶解度
min
% EN 12592 99.0 99.0 99.0 99.0 99.0 99.0 99.0 99.0 99.0
不同国家选择使用的指标,选用的国家略
EN 12606-1 或2.2
含蜡量 max %
EN 12606-2 4.5
动力粘度 (60℃) min Pa.s EN 12596 440 260 225 175 145 90 55 30 18
运动粘度 (135℃) min mm2/s EN 12595 530 400 370 325 295 230 175 135 100
脆点 (Fr) max ℃ EN 12593 -5 -5 -7 -8 -10 -12 -15 -16
RTFOT 或RFT 老化后残留物的性质,
符合下列3 个条件之一
EN 12607-1 或
EN 12607-3
1.软化点升高 max ℃ EN 1427 8 8 8 9 9 9 10 11 11
2.软化点升高 max 10 11 11 11 11 11 12 12 12
和脆点 max


EN 1427
EN 12593 -5 -5 -7 -8 -10 -12 -15 -16
10 11 11 11 11 11 12 12 12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3.软化点升高* max
和针入度指数PI min
max

EN 1427
+0.7 +0.7 +0.7 +0.7 +0.7 +0.7 +0.7 +0.7
注:在瑞典,60℃动力粘度按EN 12595 方法测定,最小值要求如下表。
针入度(25
℃,100g,5s)
0.1m
m
EN1426 20-3
0
30-4
5
35-5
0
40-6
0
50-7
0
70-1
00
100-
150
160/
220
250/
30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3 页
-103-
动力粘度 (60 ℃ )
min
Pa.s EN 12596 440 260 225 175 145 90 55 30 18
计算PI 值的试验温度 表4.2.1-3
针入度等级 试验温度(℃)
30 号 45 40 35 30 25 - - - -
50 号 - 40 35 30 25 20 - - -
70 号 - - 35 30 25 20 15 - -
90 号 - - - 30 25 20 15 10 -
110 号 30 25 20 15 10
130 号、160 号 - - - - 25 20 15 10 5
(4)在适当提高软化点指标的基础上,A 级沥青增加了60℃温度的动力粘度作为高温性能的
评价指标。
(5)沥青的低温性能指标, A、B 级沥青改为10℃延度,C 级沥青改为15℃延度。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延度指标提得太高有可能影响其他指标。
(6)含蜡量仍然是标准中的重要指标。A 级沥青放宽到2.2%将有利于国产沥青的应用。
此含蜡量是按试验规程的方法测定的,与德国的DIN 法有所不同。
(7)老化试验统一为薄膜加热试验(TFOT),也允许用旋转薄膜加热试验(RTFOT)代替。
规范规定&ldquo;经建设单位同意,PI值、60℃动力粘度、10℃延度可作为选择性指标&rdquo;是考
虑到这些指标是初次列入标准,总有一个迟后时间。在CEN的标准中也有类似的做法,为了照顾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除规定了通用性指标外,还有一系列的选用性指标。对这些指标,
希望各地积累数据,制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技术要求。
4.2.2 关于沥青等级及标号的选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国际上使用的沥青有向稠的方向发展的
趋势,以增强抗车辙能力。尤其是中下面层和基层,例如法国有两种基层,GB采用的沥青等级
为35/50 或 50/70号,HMAC(EME)采用的沥青结合料是硬质沥青10/20或15/25,20/30 或 35/50+
改性剂 (天然沥青、聚乙烯)。
我国许多地方的沥青针入度偏大,无论在南方、北方,甚至东北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
车辙。对比国际上气侯条件相当的地区,我国许多地方宜使用70 或50 号沥青,这一点特别应
该引起各地重视和注意。法国在南部通常使用40/50 级沥青,而在北部使用80/100 沥青。日本
只有北海道采用80-100,在本州的北部靠近日本海一侧采用60-80 号,靠近太平洋一侧重点考
虑夏季流动变形,中轻交通量路段采用60-80 号,重交通路段(大型车一方向3000 辆/日以上)
采用40-60 号沥青。 美国沥青学会的MS-2 对沥青标号按年平均气温(MAAT)选择, 当MAAT&le;7℃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4 页
-104-
时, 适用于85/ 100 及120/150 级; 当MAAT 在7~24℃时适用于60/70 及85/100 级; 当MAAT&ge;24
℃时适用于40/50 及60/70 级。与此相比,对热拌沥青混合料,我国大部分地区宜用针入度50
级及70 级的沥青,只有在很少寒冷地区适用于90 级沥青,110 级沥青适用于中轻交通的公路
上。而且这是相应于国外的荷载情况决定的,我国的重载交通比例大,甚至有严重的超限超载
情况,应适当选择针入度更小的沥青,努力扩大AH-50 号沥青的适用范围。在美国Superpave
确定沥青的PG 等级时,除考虑温度条件外,还要视交通情况调整对PG 等级的要求。例如对速
度小于20km/h 的停滞交通要求提高1~2 个等级,对速度20~70km/h 的慢速交通可以提高1 个
等级,而对速度大于70km/h 的高速交通在特殊情况下如交通量大于3000 万辆的特重交通可以
提高1 级。本规范4.2.2.1 条中也是这样考虑的。
4.3 乳化石油沥青
4.3.1 原规范关于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主要是参照日本的标准制订的,日本在2001 年对JIS
及JEAAS 乳化沥青标准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为适应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的需求,交
通部列了&ldquo;乳化沥青技术要求的修订&rdquo;课题,对此进行了研究。
4.3.2 本规范根据课题研究成果对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进行了修改,要点如下:
(1)将乳化沥青分别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按电荷性质和用途重新进行了分类,分别制订
了标准并规定了各自的用途;
(2) 将乳化沥青的筛上剩余量指标修改为1.18mm 筛,要求不大于0.1%。
(3) 关于乳化沥青的粘度测定方法,美国采用赛波特粘度计,日本和法国采用恩格拉粘度
计,我国原规范有恩格拉粘度计和道路沥青标准粘度计。研究课题的成果认为,这两种粘度计
的结果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故同时保留。但今后应努力推广恩格拉粘度计,以便下次修订与国
际上一致,取消标准粘度计。
(4) 对几种提取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方法,如美国ASTM D244 的蒸馏法和蒸发法,美国
加州方法,以及60℃及105℃加热鼓风法蒸发等进行了对比试验。认为我国原试验规程的方法
操作简单,结果差别不大,故仍予以保留。对蒸发残留物的性质测定也进行了适当的修订。
4.3.3 本条强调乳化沥青的适用范围应考虑各自的特点, 千万不要搞一刀切。有些学者对规范
提出意见希望取消阴离子乳化沥青,编写组调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阴离子和阳离子乳化沥青
标准,虽然其指标值没有两样,但还是分成两个标准,意味着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标准。
实际上在美国、欧洲,规范规定和实践中阴离子乳化沥青始终都在使用。日本尽管使用很少,
但日本乳化沥青学会JEAAS 也有阴离子乳化沥青标准,规定在与水泥等共同使用时宜用阴离子
乳化沥青。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经验选择,在炎热地区或夏季、干旱地区、碱性石料地区,阴
离子乳化沥青仍然是可以使用的,在石灰岩地区和干旱地区,使用阴离子仍有其价值。据2002
年9 月第3 届世界乳化沥青会议资料,阴离子乳化沥青还应用于粘结层(含粘层油)。
4.4 液体石油沥青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5 页
-105-
4.4.1 液体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这次没有变化。国外规范普遍规定透层油使用稀释沥青,我国
因稀释剂汽油、柴油价格昂贵,使用很少。近年来许多工程在半刚性基层上喷洒稀释沥青透层
油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时要注意选用沥青本身针入度较大的沥青,以节省煤油比例。
4.5 煤沥青
4.5.1 道路用煤沥青技术要求这次没有修改。但明确规定了煤沥青的适用范围,由于煤沥青是
国际上明确的强致癌物质,所以严禁在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中使用煤沥青,并取消了可作为粘
层油使用。国外除了在旧路面修复作辅助用的渗透剂外,已经很少使用。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
况,仍然允许在中低级公路的表面处治及贯入式路面中使用,但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注意做
好身体保护,不要直接接触皮肤,最好带防毒面具。由于煤沥青的渗透性极好,故常用于半刚
性基层上洒透层油,在旧路面的软化剂、补缝中也时有使用。
4.6 改性沥青
4.6.1 本规范合并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因为各地在技术、经济
水平、目的要求上有很大差别,所以在规范中很难对改性沥青的适用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改
性沥青在世界各国发展都很快,我国的用量也大幅度增加。日本2001 年《路面结构技术指针》
中以塑性变形作为路面性能指标,对干线公路,采用直馏沥青时即使在级配和沥青用量上下功
夫,动稳定度的上限约为1500 次/mm,但交通量在3000 辆/日以上时需要的动稳定度下限为3000
次/mm,故交通量在3000 辆/日以上时必须采用改性沥青,在3000 辆/日以下时根据情况也需要
采用改性沥青。2002 年NCAT 试验路的试验表明,非改性沥青增加0.5%的油石比将使车辙增加
54%,改性沥青的抗车辙性能对沥青用量的敏感性大为降低。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有许多高速
公路并没有使用改性沥青的使用情况也很好,说明并不是一定要使用改性沥青才能铺好沥青路
面的。因此,工程上首先还是要重视提高施工水平,减小施工变异性,仅仅因为使用改性沥青
会增加初期投资就不用当然是不对的,但不顾情况盲目使用改性沥青而忽视其他材料、设计、
施工工艺更是不对的。
4.6.2 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是参照国际上代表性
国家的标准及我国的实践制订的,经多年使用证明基本上是合理的。3 类聚合物改性沥青性能
的评价指标,针对其不同特点,都有几种是重点评价指标。SBS 改性沥青的高温、低温性能都
好,且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所以采用软化点、5℃低温延度、回弹率作为主要指标。离析是
一个量化的控制指标。SBR 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较好,所以以5℃低温延度作为主要指标。另外
粘韧性试验对评价SBR 改性沥青特别有价值。EVA 及PE 改性沥青的特点是高温性能改善明显,
以软化点作为主要指标。离析是一个量化的控制指标。由于PE 不溶于三氯乙烯,对溶解度不要
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6 页
-106-
在修改过程中许多单位认为现有SBS 改性沥青标准偏低,要求提高软化点、5℃延度、
弹性恢复等,但是本次修改并没有动。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使用的SBS 剂量普遍偏高,大部分
在4.5%~5.0%左右,实际上国外很多情况下只用到3%,其实没有必要无论什么情况都采用
那么高的剂量,为适应剂量较低的情况,这次基本上没有变化。考虑到普遍反映PI 值试验误差
较大,经常发生争议,这次普遍降低了0.2。因为SBS 改性沥青用RTFOT 做质量损失有困难,
且国外正在修订RTFOT 试验方法,故老化试验改为以TFOT 为准。
在SBS 改性沥青标号的选择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宜选择I-D 级,西北和东北地
区可选择I-C 级,I-B 级适用于非常很寒冷的地区,I-A 级除特殊情况外很少使用。
4.6.4 本规范增加了天然沥青作改性剂使用的一些要求。在美国、英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规
范中,除了聚合物改性沥青外,一般都有特立尼达湖沥青的质量要求,为适应我国的实际需要,
参照英国BS 3690、美国ASTM D 5710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TS 590:2002, TTS 593:2002 及
日本沥青路面设计指针等,制订的特立尼达湖沥青(TLA)及湖沥青改性沥青的质量宜符合表
4.6.4-1 及表4.6.4-2 的要求。
特立尼达湖沥青质量技术要求 表4.6.4-1
检验项目 单位 技 术 要 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 25℃ 0.1mm 0~5 T 0604
软化点 TR&B 不小

℃ 90 T 0606
灰分 % 33~38 T 0614
25℃密度 g/cm3 1.3~1.5 T 0603
TFOT 后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 % 50 T 0604
特立尼达湖沥青改性沥青质量技术要求 表4.6.4-2
针入度等级
指 标 单位
TMA-30 TMA-50 TMA-70 TMA-90
试验方法
针入度 25℃,100g,5s dmm 20~40 40~60 60~80 80~100 T 0604
粘度 135℃ 不大于 Pa.s 4.0 3.8 2.7 2.1
T 0625
T 0619
闪点 不小于 ℃ 240 T 0611
溶解度(三氯乙烯) % 77~90 T 0607
灰分 % 7.5~19.5 T 0614
TFOT后残留物针入度比
25℃ 不小于

58
55
52
47
T 0610
T 0604
4.7 改性乳化沥青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7 页
-107-
4.7.1 改性乳化沥青在我国是一项空白。为满足高速公路建设和维修养护的需要,我国改性乳
化沥青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本规范在参照国外改性乳化沥青标准和我
国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目前应用较多的用作粘层油及下封层的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以及微
表处用的拌和型改性乳化沥青作出了规定。
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中,与普通乳化沥青一样,标准中并列了恩格拉粘度和道路标准粘
度剂两种方法,筛上剩余量规定筛孔1.18mm,其他关于蒸发残留物的含量、针入度、软化点、
延度指标等,也与国外要求相近。但将延度的测定温度按我国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标准修改为5
℃。对作粘层、封层、防水层使用的喷洒型的改性乳化沥青PCR 的标准是参照国外标准制定的。
4.8 粗集料
4.8.2 集料质量差是目前公路建设中特别严重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材料脏,粉尘多,针片
状颗粒含量高,级配不规格等,经常不能达到规范要求。我国公路部门的集料多半取自社会料
场,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生产都有,几个料场质量、规格参差不齐,使用时离析严重,
导致实际级配与配合比设计有很大的差距,这是造成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
购买集料首先要讲究规格,本规范关于集料规格有明确要求,但往往不够重视,尤其是对
较细的集料,细粉含量控制不严,很可能是含泥量大,而这是保证路面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规范关于集料的技术要求中,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材料来源的&ldquo;资源特性&rdquo;,
或称为料源特性、天然特性,它是石料产地所决定的,如密度、压碎值、磨光值等。另一类是
反映加工水平的&ldquo;加工特性&rdquo;,如石料的级配组成、针片状颗粒含量、破碎砾石的破碎面比例、
棱角性、含泥量、砂当量、亚甲蓝值、细粉含量等。属于&ldquo;资源特性&rdquo;的指标往往受到产地和
成本的制约,可选择和变更的余地不大。但是一些工程对石料的资源特性要求很严,不惜跨省
到数千公里外远运,但对加工特性,尤其对规格、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不重视,对就地取
材根本不考虑,这是很错误的。
现在还有一种倾向是过分迷信玄武岩,认为表面层非玄武岩不能使用,当地没有就去
外地买,对当地的石料如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石灰岩等质量很好的石料视而不见。更不
必说花岗岩、砂岩等酸性岩石了,其实只要采取掺加消石灰等技术措施,即使酸性石料在国外
也是普遍应用的。而且玄武岩也未必都好,有的吸水率很大,有许多孔隙,受热稳定性不好。
在德国应用最多的是辉绿岩,很少使用玄武岩,认为玄武岩长期处在高温阳光照射下,表面会
出现斑点和裂纹,最终导致与沥青剥离。欧洲的集料标准中有一个专门针对玄武岩的
sonnenbrand 试验(EN 1367-3,EN 1097-2),它是反映玄武岩自身风化变质的试验方法,要求水
煮后的质量损失&le;1%,水煮后的冲击值损失增加&le;5%,水煮后的洛杉矶磨耗损失增加&le;8%。
日本应用最多的是砂岩,美国有许多地区只产花岗岩(与我国南方一样),都在使用着(掺消石
灰),美国有的高速公路的表面层也用石灰岩铺筑。近年来,磨光值符合要求的石灰岩已经开始
在我国用作高速公路的表面层,辉绿岩等使用就更多,这对充分利用当地材料,降低造价是很
重要的。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8 页
-108-
本规范的粗集料技术要求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订的,经过这些年的使用,证明基
本上是合理的,所以并没有修改。事实上,我国的集料标准并不比国外的要求低,相反还比许
多国家都高。但工程上实际使用的质量却经常不满意,问题还是生产和管理水平不高。
在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中,加工性指标具有双重作用。首先它是针对采石场生产的每一
个集料规格的产品的,用以检验集料是否合格,达不到要求的就是不合格品。但对工程单位来
说可理解是对工程所使用的集料混合料而言的。美国SUPERPAVE 也规定&ldquo;集料标准不是针对个
别集料而是针对集料混合料的&rdquo;。只要综合的指标合格,也容许在工程上使用。因为对针片状颗
粒含量、砂当量等指标,有的集料规格难以达到要求,有的则容易符合要求,工程上允许采用
按实际比例配制的集料混合料评价这些指标是否合格。
在集料指标中,视密度和吸水率是集料的综合指标,石质坚硬致密,吸水率小的集料比
较耐磨、耐久性好。试验表明,集料密度与许多性质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
集料密度越大越好,集料表面必须粗糙,而过分致密的集料破碎面可能比较光滑,缺乏粗糙的
凹凸表面,不能吸附较多的沥青结合料,使沥青膜的厚度变薄,又影响混合料的耐久性。配合
比设计不能到达满意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好几个省都发生过。所以集料的多种性质都需要综合
平衡考虑。
在粗集料的质量指标中,我国特别重视压碎值,其实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是洛杉矶磨耗
值,压碎值是以前英国标准BS 812中的老方法,在欧洲新标准EN 13043:2002及英国BS EN
1097-2:1988方法中,都已经取消了压碎值,改为洛杉矶磨耗值及冲击值指标是值得注意的变化。
冲击值的试验方法与我国的有所不同。
集料在进入拌和机前,需经200℃以上的高温,有些常用的石料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
岩等都有可能因此发生质量上的变化。对这些集料,最好对其烘后质量进行测定。
4.8.5 关于粗集料的磨光值等抗滑性能的要求是按照&ldquo;高速公路抗滑性能指标的研究&rdquo;的课题
成果提出的。由于冲击值与磨光值有较好的相关性,本规范不再要求。
4.8.6 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指标是我国特有的,在国外一般没有,只要求沥青混合料满足水稳
定性指标即可。所以粘附性仅仅是初选集料品种的参考性指标,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要迷信,
而且它很可能提供一种假象。例如只要一掺加抗剥落剂就能使粘附性提高到5 级,但并不能说
明使用中的水稳定性就好。我国有许多地区盛产花岗岩,它与沥青粘结性较差,但其他性质都
较好,国外是大量使用的材料,通常采取掺加消石灰、水泥等措施,有时为了保险也同时掺加
抗剥落剂,在抗剥落剂的前面都加上&ldquo;耐热的、具有良好长期性能的&rdquo;条件。关于使用消石灰
的效果已经为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实。SHRP 研究成果对长期以来使用了胺类抗剥落剂的沥青混
合料的耐久性再次提出了异议后,更重视采用消石灰和水泥作为主要的抗剥落剂。掺加胺类表
面活性剂确实会使粘附性的室内试验结果十分满意,但这种材料的耐热性差和水溶性的缺点将
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致使长期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会使沥青乳化而随水流走。一些国家提出,
即使使用石灰岩也需要掺加消石灰。需要注意的是,当掺加消石灰或水泥后,由于其比表面要
比石粉大得多,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通常需要增加0.2%~0.4%左右,为此需要重新进行配合
比设计。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09 页
-109-
4.8.9 国外普遍使用钢渣铺筑沥青面层,且被认为是很好的粗集料。但钢渣的吸水率较大,要
多用沥青约1%以上。尤其是要注意钢渣的质量,日本规定用于沥青混合料的钢渣存放期不少
于3 个月, 浸水澎胀率不大于2%。欧洲CEN 标准要求测定钢渣沥青混合料的膨胀性,同时对
钢渣要求测定MgO 含量(EN 196-2:1994),包括总MgO 含量(不得大于5%)及游离MgO 含量,
但没有要求测定游离CaO 含量。 我国建设行业标准《钢渣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35-90)规定应使用堆存一年以上的陈渣。游离CaO 含量应小于3%。钢渣出炉后必须破碎后使
之接触空气雨水存放,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存放期不少于半年。
4.9 细集料
4.9.1 细集料包括机制砂、天然砂、石屑。工程上配合比设计时经常对石屑和天然砂究竟采用
哪个有不同的看法,不少工程对石屑情有独衷,盲目排斥天然砂。其实砂和石屑各有其优缺点。
首先必须明确石屑与人工破碎的机制砂是有本质的不同的。机制砂是由制砂机生产的细集料,
粗糙、洁净、棱角性好、应该推广使用。而石屑是石料破碎过程中表面剥落或撞下的棱角、细
粉, 它虽然棱角性好、与沥青的粘附性好(如果不是石灰岩石屑也不一定好),但石屑中粉尘含
量很多,强度很低、扁片含量及碎土比例很大,且施工性能较差,不易压实,路面残留空隙率
大,在使用中还有继续细化的倾向。因此国外标准大都限制石屑,而推荐采用机制砂。天然砂
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呈浑圆状,使用太多对高温稳定性不利。但使用天然砂在施工时容易压
实,路面好成型是其很大的优点。所以石屑和天然砂共同使用往往能起到互补的效果。原规范
规定石屑的用量不宜超过细集料总量的一半,就是考虑石屑质量较差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但实
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却片面排斥使用砂。这次修订规范时对石屑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要求
生产时采用抽吸的措施,0.075mm 通过率不得超过10%,故去掉了限制石屑用量的规定。改为
限制天然砂不超过20%,使用时必须全面的认识。
另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表面层往往选用非碱性石料(包括玄武岩)作粗集料,此时应采
用石灰岩的石屑。如果也使用相同类型的石屑,而石屑中含有较多的0.075mm以下成分,那就等
于使用了非石灰岩成分的矿粉,那是不能允许的。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一些地方开始对无序开采河砂加以限制是十分正确的,
为了保证细集料的质量,采用机制砂是个方向。可以预料,我国沥青路面使用的细集料将会发
生大的变化。
4.9.2 细集料的质量要求规定甚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洁净。针对不同的细集料,本规范采用了
不同的指标。分别使用0.075mm通过率、砂当量、亚甲蓝试验,这是国家国际上的新的规定修改
的。我国原来使用的砂当量是参照欧洲和美国的方法制订的。试验发现,土和细石粉都会影响
砂当量。所以欧洲CEN 13043对细集料的含泥量改为采用甲基兰试验。这方面的试验必须强化。
细集料的棱角性指标对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
SUPERPAVE 的细集料的棱角性利用细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计算的间隙率表示,高速公路一般
要求不小于45%。欧洲一些国家的棱角性一直采用流值试验(EN 933-6:2001),其指标为流动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共16460 页 第110 页
-110-
指数(flow coefficient)。其实两种方法的意义是一样的,我国《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中
两种试验方法都有。但欧洲的方法非常简单,而美国的方法需要测定毛体积密度,方法有不少
争议,美国正在研究中,测定比较困难。为此本规范选用欧洲的流动指数作为棱角性评价指标。
对细集料的棱角性进行测定就会发现,石屑中的细粉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粗糙度,甚至还
不如天然砂,中粗砂的棱角性未必不如石屑,所以笼统地讲石屑的嵌挤性能比天然砂好是没有
根据的。对不同规格细集料的棱角性试验可知,0.15~0.3 及0.3~0.6mm 部分的棱角性最小,
这可能就是国外忌讳在这部分鸵峰级配及SUPERPAVE 设定级配限制区的原因所在。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人:土地出售 标签: 上海土地 江苏土地 浙江土地

温馨提示: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