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的好坏就很大程度影响到招商引资,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对于营商环境格外重视。就在昨日下午,上海代表团代表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主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就上海如何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出建议,其中包括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发挥上海自贸区的示范作用、深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从上海“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使上海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制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的决心和目标来看,打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也已经成为了推动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本才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保护创新就能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据统计,2013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公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387件2206人,“淘宝城”特大售假案等6件案件入选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
张本才说,在制度供给指数上,作为地方检察机关,首先是要将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国家法律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要积极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立法研究工作。同时还应该通过个案办理营造良好的司法导向,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要通过办案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市场主体对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有更大的信心。
另外,要进一步深化司法综合体制的配套改革,积极回应企业和群众的诉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套更加完善且优质的司法保障和服务体系。
他还表示,在权益保障指数上,首先要保障人身权。除了让企业家在上海的工作生活没有安全上的后顾之忧外,在涉及企业家的刑事案件中,要防止滥用强制措施、不当羁押等侵犯人身权的行为。其次是保护产权,进一步加大对侵犯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惩治侵犯企业家财产权、知识产权、经营自主权等方面的犯罪。
同时,要准确地把握法律的政策界限,在法律范围内营造和谐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给企业吃定心丸。三是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中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给予不同的市场主体同等的司法待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特别是要突出打击链条式、产业化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以及具有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网络侵权、有组织侵权等恶劣情节的犯罪,加大对涉外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着力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侵权成本低、企业家维权成本高的问题。”张本才说,将更好地服务保障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特别是对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等新兴领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提供强有力的检察保障。
政府要密切关注成长型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也对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出了建议。他表示,政府可以在五个方面有作为:
第一,发挥上海自贸区的示范作用,对标国际、先行先试;第二,深化证照分离;第三,深化行政审批的制度改革,尤其是在针对一些市场的准入方面,包括施工许可、跨境贸易审批在内,都要大幅度减少审批程序;第四,深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第五,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陈鸣波说,政府首先要有服务意识,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痛点在哪里;其次,改革到了深水区后,一些政策是系统集成的,难度较大,因此政府还要有创新和担当意识;最后,政府要密切关注成长型的企业,根据企业不同的阶段分类施策。“通过全市营商环境持续的提高,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企业好起来,特别是一些成长型的、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能够越来越多,才能说明上海整个营商环境是好的。”他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也在现场提出,上海的营商环境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存在规范有余、活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调研,她建议围绕现代企业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来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着力整治突出问题,明确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各项任务,一步步分解落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氛围;鼓励上海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主管部门要正确把握鼓励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彻底打消金融工作者创新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发挥商标知识产权在其中的助推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