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虽然今年投资界经历了一场寒冬,但人工智能产业反而迎来了春天。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例如,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等。那么人工智能未来还有哪些新场景待挖掘?下面就随厂房出租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私募寒冬来临 人工智能未遇冷
2018年可以称得上是投资界的寒冬,统计显示,超过4000只私募基金清盘,不少在业界久负盛名的百亿私募也难逃跌跌不休的命运。不过,人工智能行业却有可能成为这场寒冬中的幸存者。
亿欧网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外一级市场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资金呈现头部集中趋势。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仅2018年7月月融资企业数量创新高达到116家,其中智慧医疗17家、计算机视觉15家,获投密度远超其他细分领域。同时披露金额超过5000万元或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42家占比36%,其中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商汤、依图、旷视、云从以及智能语音领域的云知声等知名创企都在2018年先后密集获得大笔投资。
从投资频率来看,2012年至2017年中国私募市场中的人工智能投资频率持续走高,五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7.1%。2018年上半年的投资频数是2017年全年的44.6%,预计2018年全年投资频数将与2017年持平。
从行业角度看,投资频数TOP5的行业为企业服务、大健康、金融、机器人和汽车,投资频数均超过100次。其中,企业服务、大健康、金融和汽车行业的投资高峰出现于2017年,机器人行业出现于2016年。投资金额TOP5的行业为金融、汽车、安防、大健康和互联网服务行业,其中金融行业投资总额高达48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投资人也把人工智能产业看作未来投资的黄金机会。近日,在2018年度CEO峰会暨猎云网创投颁奖盛典上,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表示,未来以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应用机会。“微信生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流量来源,产生了大量的用户链接。其实美国是一个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中国是生活轮子和手机上的国家。大家都离不开手机。就是现在所有的你的生活的话可能与你相关最紧密的就是手机。还有中国的创新模式可以复制到全世界,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朱璘 也表示,在今年特别“冷”的环境中,流量红利以及资金红利在逐渐消退。很多私募股权重新调整投资方向,包括投资方向热点。另外,国内的私募市场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估值,融资金额,都在下降。当泡沫去掉以后,还是要回归基本的商业本质、逻辑的本质,就是要在效率上加强,在供应侧、需求侧这边需要再去加强。所以在企业服务、产业互联网上面产生了很多机会。
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环境的成熟,数据高度统一和集聚,所以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上面中国有一个特别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很有可能在弯道超越美国的机会,就是数据量的极大、应用环境的复杂和多样,使得它产生的结果能够更广泛应用到各个场景,这是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一个优势。
宽带资本合伙人蒋健表示,人工智能或将成为未来推动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的力量。“过去几年AI已经在视觉行业、医疗行业、甚至在金融行业有广泛的应用。等到有100亿、200亿台设备被连接,AI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国家也在推动下一步芯片的研究,整个AI支持可能从芯片到算法层面,到行业技术应用层面,未来会有很大的创新的机会。”
作为物流机器人领域创业公司,Geek+创始人兼CEO郑勇表示,资本寒冬虽然客观存在,但对于AI来,说现在正值春天。过去两年,随着技术的成熟、产品的稳定、商业化的积累,AI公司在市场教育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大家对于AI技术的理解和认可度都在快速提高。
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新机遇正到来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用户对智慧智能生活要求越来越高,人工智能与商业场景的结合也越来越多。目前,人工智能正开始进入到各个领域,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而很多的应用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因此人工智能充满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挖掘潜力巨大。
在峰会上,大象保险大数据专家田立文表示,AI和技术加持使得高频碎片化的场景保险落地成为可能。田立文首先用运费险作为案例展示,他认为,“这其实是传统的保险精算定价模式下无法完成的一个任务。”在他看来,AI和技术加持,使得像手机碎屏险、帐户安全险、意外险、甚至在现在的医疗健康领域,都开始出现很多性价比很高的保险产品。
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是高频、碎片化并且并发率很高,因此它在承保,包括精算定价、理赔方面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只有AI和技术这类大数据技术的加持,才可以使这些场景保险落地成为可能。
智能机器人也是未来落地的热点之一。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到协作机器人再到智能机器人,珞石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王皓认为,“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机器人做的是一种重复性较高的工作,而人所做的是一些需要分析以及较为复杂的工作,人机进行配合,就出现了协作机器人,人机协作讲求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安全性。未来,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可能会运用到医疗的康复和教学方面等,其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也将会更高。
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晗结合自己的行业体会谈到,AI从“眼球效应”到真实刚需,技术的变化和机遇,生产线、应用、工业机器人日趋成熟,未来的是十年是服务机器人大发展的黄金时间。
关于AI技术的落地,图麟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张险峰认为并不容易。“AI+工业”方面,图麟科技做的玻璃盖板,打磨了至少两年,在安防领域也是如此,实际场景比想象复杂。张剑锋认为,AI从业者必须要落到实处,到现实的场景之中去解决客户真实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去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验。
张剑锋表示,现在AI企业关键是要找准定位,看清楚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如果一味跟随别人走,接下来的几年可能活得比较艰难。如果人工智能厂商根据自己优势,把自己沉下去,与客户紧密绑定在一起,解决客户的需求,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客户。此外,张剑锋还建议,AI企业要做到一定的差异化,采取差异化的打法。
从国家层面来看,11月14日,工信部官网披露《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0年,突破自动驾驶智能芯片、车辆智能算法、自动驾驶、车载通信等关键技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达到有条件自动驾驶等级水平。突破智能服务机器人环境感知、自然交互、自主学习、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的批量生产及应用。
此外,智能消费级无人机三轴机械增稳云台精度达到0.005度,实现360度全向感知避障。全国90%以上地区的宽带接入速率和时延满足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需求,在重点企业实现覆盖生产全流程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在重点区域初步建成车联网网络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