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土地百科>安徽省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我要发布 我要推广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自建厂房厂房出租厂房租赁工业厂房工业厂房购买厂房结构厂房结构厂房出租厂房厂房出售厂房出售厂房设计出租厂房厂房验收厂房转让洁净厂房厂房造价厂房招租独院厂房丙类厂房厂房租金厂房拆迁二手厂房净化厂房园区厂房简易厂房厂房规范办公厂房厂房结构求租厂房
相关推荐
安徽省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8-11-28     查看:3364

安徽省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_土地规划

  前 言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编制全省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其目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与应用水平,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国土资源保证,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

  安徽省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系根据《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结合我省国土资源现状和今后发展编制而成。《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十一五”为主,展望到2020年。

  一、“十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全省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全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地质找矿提供了一批新的验证靶区及找矿远景区。2.勘查技术方法研究,获得了较好的勘查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提高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研究程度。3.运用科技手段,促进了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了土地管理水平。4.完成了高新技术对传统测绘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3S”技术为主体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发展。5.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已具雏形。

  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0余项。获得中国青年地质科学银质奖1人。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数100余篇,SCI论文40余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土资源工作领域总体科技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解决国土资源重大问题的能力不强,支持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还不够健全,科技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领军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上述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逐步予以解决。

  二、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兴业、人才强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地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路,不断推进国土资源技术进步和创新,满足我省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科技先行的需求。造就一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队伍,整体提升系统人员的科技素质。促进科技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服务,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切实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国土资源工作的自身规律,本着需求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在解决重要国土资源问题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展自主创新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促进我省经济的振兴与繁荣。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具体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以保障资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为主线部署科技任务,保障资源供应,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促进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

  2.国土资源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大部分属于公益性研究,要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支持重大行业共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新体制与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科技发展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率先启动一批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大科技项目,也要根据科技发展整体布局,抓好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技术和基础研究进行重点部署,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三、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规划目标

  安徽省国土资源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显著提升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中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土资源科技人才,为省国土资源科学和技术发展、推动并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做出贡献。

  (一)“十一五”目标

  1.积极跟踪世界和国内地学发展趋势,瞄准地学前沿重大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提高全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和理论水平;加强以提高地质找矿效果为目的的勘查技术研究,解决一批国家和省急需的短缺矿产地质勘查及隐伏矿床预测中的难题,提高矿产资源预测和勘查技术水平;研究深部找矿有效方法和新技术,提高深部找矿效果,实现找矿新突破;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的选冶技术、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体化研究,注重可持续发展。

  2.总结全省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形成应急处置的适用技术;总结安徽省地热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形成条件,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勘查的基本方法和适用技术;总结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实践;开展重点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探寻严重污染的河流沿岸某些地区恶性疾病的病因线索。

  3.发展集成化、数字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技术,初步建立空地一体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技术系统;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准确掌握土地市场运行状况;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理论,提高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能力;发展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方法,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土地资源时空演变过程、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变化机理和规律、土地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机制等研究,提高土地科学创新能力。

  4.根据测绘事业自身发展规律,以满足全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测绘的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其他区域行业先进技术,基本形成具有本省特色的测绘科技创新体系;测绘技术体系按照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初步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

  5.“数字安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技术体系,重点地区和城市建成更为详实的地理空间数字平台,建立起全省统一的亚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地心动态大地定位基准框架,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能力和社会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建立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步伐,使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初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调查评价的需要;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全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2020年远景目标

  瞄准国内国土资源先进的理论、方法、技术,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科技水平,显著降低对外技术依赖程度,在固体矿产资源、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土地利用和管理、测绘技术等领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国土资源科技不但依靠自主创新能够解决省内的资源、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而且在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及研究思路创新等方面对发展地球科学等作出贡献。建立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科技的要求;测绘信息从有效提供空间定位服务发展为可以提供具有智能分析的诸多方面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目标基本实现。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21世纪科技发展水平的科技人才。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结构更为合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四、重点领域

  (一)地质矿产领域

  1.基础地质

  发展思路:面向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基础地质工作的需求,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地质工作方式,推动地质调查工作方式向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转变。加强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合理部署以科研为目标的工程性工作,实现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突破。瞄准国际地学发展前沿,紧密围绕资源与环境两大主题,适当安排与地质找矿有关的重大基础地质研究,重点研究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开展大别山区及皖南地区重要基础地质研究,开展深部地质研究,查明深部构造特征,提高基础研究的理论水平。

  发展目标:优先推动基础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数字化,提高地质资料为社会提供多种公益服务的能力。完成一批重点基础性地质综合研究项目,提高地质调查成果水平。解决一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高我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2.固体矿产资源

  发展思路:实施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发展道路,建立先进高效的立体矿产勘查技术体系,有效提高资源勘查水平。以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铁铜金多金属和方解石、膨润土、凹凸棒土等重要非金属等国家急需矿产资源勘查研究,特别是深部矿、隐伏矿勘查研究;立足我省实际,积极跟踪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力争在固体矿产勘查领域处于先进地位。开展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理论研究,总结一批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提高矿产预测水平和找矿效果。开展大型、超大型铁矿分布规律和勘察技术研究,为加速铁矿勘查提供理论支持。

  发展目标:以提高找矿成功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保护矿山环境为重点,加强重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形成矿产资源快速勘查评价和深部隐伏矿探测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完成一批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开拓找矿新地区、新类型,预测优化一批可供查证的找矿靶区。

  3.能源资源

  发展思路:针对我省能源资源勘查地面条件和地下条件相对复杂、矿层埋深增加、低渗透率储层较多的现状,加强适用于我省和中国东、中部地区的精细、快速的煤炭、煤层气勘查技术,特别是深部煤炭、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勘查技术攻关,加快地震勘探等勘查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煤气藏的发现率。加强铀矿勘查技术研究,促进铀矿勘查,进一步扩大铀资源量。

  发展目标:探索能源资源勘查新理论和新技术,加强全省煤炭、铀、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与勘查,提高我省主要成煤、铀成矿带、含油气盆地的挖潜增储能力。

  4.遥感技术

  发展思路:以应用技术研究为突破,提高以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土地利用、测绘等为主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水平。

  发展目标:实现遥感调查从传统摄影方式向数字化发展的转变,推动成像光谱技术、微波遥感技术的应用。

  5.地面及深部探测技术

  发展思路:勘查地球物理技术重点向大探测深度、多参数获取、轻便高效、经济实用的技术方法发展。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发展要把握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动向,向服务多目标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矿产勘查,以及地质环境的研究和治理转变。分析测试技术重点加强环境分析技术,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微、痕量元素分析技术及现场分析技术。钻探技术重点向技术方法多工艺性,技术装备多功能性,并向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国际通用化发展。

  发展目标:发展高精细物、化探技术,完善覆盖区地球物理、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方法,提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基础理论水平。在有机污染物分析、金属有机化合物分析、新矿物材料分析和微区分析方面形成一批新技术。发展和完善定向钻探技术,提高深部钻探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深部找矿能力和效率,使能源和固体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钻探技术水平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地质环境领域

  发展思路:开展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规律、防治规划、预警预报、风险区划和应急管理研究;开展省内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巢湖流域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治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控制地方病(公害病)为重点,开展淮北平原地下水供水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结合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项目,逐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以两淮煤矿、沿江金属矿和遍布全省的露天采石场为重点,配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

  发展目标:编制1∶25万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建设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平台,形成应急处置的适用技术;提出淮北平原西部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本模式和关键技术,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系列规范。

  (三)土地管理领域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国土资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调查评价工作,运用以 3S为核心的各种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快速采集、处理与整合,提升调查评价成果表达的全面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研究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发展目标:发展集成化、数字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技术,建立空地一体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技术系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镇)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研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

  (四)测绘技术领域

  发展思路:主要围绕国土资源管理、水利、交通、城镇规划与发展等领域,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更新、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绘等方面开展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高精度测绘基准研究;针对防洪保安、供水保障、水生态修复与改善、农村水利、水务管理与服务、江河治理、长距离调水、生态换水、城市防洪、洼地除涝、农田水利工程、行蓄洪区建设、洪水风险区划定与管理等工程开展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研究;以水陆空通道建设、路网布局为主要服务方面,推进信息共享,促进快速更新;结合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建立城市网格,开展三维激光扫描等高新测绘技术应用。

  发展目标:加快“数字安徽”建设,利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多空间、多向量、全方位的分析,提高社会经济数据的使用层次和效率,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科技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为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与合理物流提供分析服务平台;针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的需求,研究集信息自动采集、快速处理、动态更新、实时反馈和预警预报等技术于一体的完整、高效的动态监测技术体系。

  (五)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信息化

  发展思路:以建立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体系、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目标,开展遥感、多种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监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的实时获取能力,提高基于网络的国土资源信息的一体化管理能力,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共享水平。

  发展目标:形成完整、高效的国土资源数据采集与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形成分布式国土资源数据的管理与交换技术体系,形成业务协同、多级联动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国土资源信息服务技术体系。

  五、重点推广项目

  (一)地质矿产勘查技术

  1.基础地质领域

  (1)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开发

  完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实现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到数据管理和成果表达的数字化,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现代化水平。

  (2)基础性地质研究

  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全省区域性的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开展各时代主要地层和地质多学科综合研究,修订安徽省志¬地质矿产志、勘查志、环境志和资源志等。开展大比例尺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加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郯庐断裂带、皖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等。开展重要成矿区段火山-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开展重要含(赋)矿地层沉积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

  (3)城市立体地质调查关键问题研究

  开展合肥、沿江、沿淮重要城市群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地质灾害、水土地球化学问题研究,建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和方法体系。建立城市地学信息管理系统和三维可视化决策平台,综合评价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与环境承载力。

  (4)重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技术方法

  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生态景观调查评价方法研究。开展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和化石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标准评价体系研究。

  2.矿产资源领域

  开展主要矿集区资源巨量富集作用和定位预测综合研究,以及重要生产矿山接替资源评价研究。

  (1)地下1-2Km深度先进高效矿产勘查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

  集成应用航空重磁测量技术、轻便高效地面电磁测量及反演技术、高精度反射地震技术、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基于GIS的智能矿产预测评价技术等,形成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勘查评价和深部隐伏矿床有效勘查评价要求的技术体系,在重点成矿区(带)进行示范。

  (2)重点成矿带成矿地球动力学与成矿预测研究

  开展铜陵、庐枞、宁芜、霍邱等大型矿集区和重点成矿带的深部探测,了解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开展壳幔动力学过程对成矿的制约研究,认识大型成矿系统的空间结构、构造地质环境。建立基于成矿过程认识的矿床成因模型和找矿模型,开展成矿预测,有效指导找矿勘查。

  (3)重要成矿区(带)关键地质问题研究

  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沿江、霍邱、淮北、北淮阳、宿县及皖南等主要成矿区(带)重大疑难地质问题、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型研究,以及实现新矿种(金刚石、锡石等)找矿突破的研究,加强沿江成矿带的深部地质结构研究及大比例尺立体地质预测研究,发展矿体定位预测与探测等找矿关键技术,实现我省重要成矿区(带)隐伏矿床深部第二找矿空间矿产勘查新突破。

  (4)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

  以铁、铜、金、铅、锌、钨、钼等资源为重点,开发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选、冶的新工艺、新药剂及新装备。开发非金属矿深、精加工专用装备和新型矿物材料。发展尾矿等二次资源回收技术、整体资源化利用工艺。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和推广。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5)矿产开发利用管理技术

  开发矿产资源规划、矿权设置和管理技术平台。集成利用高分辨率小卫星技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等,开展矿产开发环境监测研究。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尾矿利用技术规范。

  3.能源勘查领域

  (1)煤炭资源勘查

  开展两淮煤田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勘探方法研究;深部煤炭资源系列勘查技术研究;安徽省沿江~江南地区煤炭、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及开发对策(可行性)研究;安徽省煤炭资源合理勘探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潜力分析。

  (2)油气资源战略评价

  开展合肥、宣郎广等盆地演化及下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油气成藏组合及油气成藏规律。对含油气盆地的有利构造区带进行局部构造的资源评价,选择突破的靶区,提出勘探部署方向。发展复杂地貌条件下地震采集技术和复杂构造条件下地震成像技术。发展反射法电磁勘探技术和地球化学勘查等非地震油气勘查技术。发展层序地层学分析应用技术、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

  (3)铀矿勘查技术

  开展庐枞及周边地区、皖南地区、大别山区铀矿成矿规律研究,加强成矿预测工作,探索快速高效的铀矿勘查评价技术。

  4.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1)遥感技术应用系统开发

  开发资源发现遥感多要素信息提取与识别技术、多元遥感数据同化技术和矿化信息自动识别与定量提取技术。开发遥感地表形变精确干涉测量技术与动态监测体系,开发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系统。

  (2)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开展空间(低轨道)地球磁场测量,研究地球深部磁异常。开展航空电磁测量方法、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及其在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查、基础地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3)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在引进与消化吸收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的基础上,自行研制开发用于资源勘查的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开展航空重力测量方法、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及其在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查、基础地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5.地面及深部探测技术体系

  (1)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发

  改进和完善综合电磁信息采集系统。开展电磁法综合信息参量的融合解释和精细探测原始创新研究。开展三分量高温超导磁强计或传感器创新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三维高分辨率抗干扰多波列地震方法技术及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建立多波列、实用化、联合勘探技术体系。

  建立物探资料的三维物性反演及层析成像技术,建立地质-地球物理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开发电(磁)法二维、三维反演方法技术,重磁立体填图方法技术。开发任意形体重、磁位场计算和三维交互反演可视化技术。推广重磁带地形三维反演方法、直流电法带地形二维反演等。开展地温测量、电法区域调查方法研究。发展井中物探技术,建立和完善典型矿床(田)物探勘查定量勘查模型。

  (2)地球化学技术

  开展勘查地球化学异常定量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建立原生晕的成晕模型和数学模型和地球化学异常定量评价指标。研究景观演化、覆盖物与含矿基岩之间的关系,建立元素在地表覆盖物中的三维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开展砂岩型铀矿等难识别类型或矿种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开展元素、化合物及天然放射性元素在地球表层系统层圈之间的迁移机制和行为研究。

  (3)分析测试技术

  发展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分析技术,建立形态、价态和有效态分析技术规范。发展仪器联用技术。开发多元素分析技术和现场分析技术。提高现场分析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集成化程度。加强元素地球化学、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新技术研究。

  (4)钻探技术开发

  发展深孔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开发高效、大功率液动潜孔锤。研制深孔绳索取心钻探设备。开展开采地热、煤层气等资源的钻探技术开发。突破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超深钻探、高精度定向钻探、节水环保钻探等方面技术难题,形成成套技术与设备。

  (二)地质环境监测技术

  1.地质灾害监测、评估技术

  重点推广地质灾害四维递进分析方法,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报技术,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地面沉降监测、预报技术,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和应急处置技术。

  2.地下水供水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技术

  重点推广地下水系统分析方法,地下水氢、氧同位素调查技术,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取样和分析技术,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技术,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优化技术,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地下水水质数据信息挖掘方法,地下水供水安全预警方法。

  3.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管理技术

  重点推广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的环境同位素技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钻探成井技术、资源评价技术、回灌技术、热泵技术和水处理技术,推广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地热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工程概算和经济评价、综合评估等技术。

  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

  重点推广采空塌陷的分类治理技术,露天采场的边坡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地下采空区的探测技术。

  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等技术

  重点推广遥感技术在河湖变迁、湿地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预警中的应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INSAR技术在地面变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推进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

  (三)土地管理技术

  1.发展集成化、数字化土地调查与监测技术,建立空地一体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技术系统

  紧紧围绕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开展国土资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调查评价工作,运用以 3S为核心的各种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快速采集、处理与整合,提升调查评价成果表达的全面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深化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完善“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城镇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安徽省农用地分等”、“安徽省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等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

  2.研究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针对我省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农村宅基地使用普遍超标等重要问题,研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提出盘活存量用地的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的措施。研究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探索建立新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建设用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完善土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能力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提高规划的空间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

  4.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化研究,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

  研究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复垦质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研究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土地整理复垦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区倾斜。针对我省大量的工矿废弃地的复垦问题,研究土地复垦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5.农用地利用问题研究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分析农用地利用模式、方法,通过投入产出关系,研究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开展农用地生态价值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

  6.土地管理相关政策研究与探讨

  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动态系统中的耕地保护战略;开展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权利的转变及利益关系变化研究;开展土地及相关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完善土地市场调查、监测和宏观调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土地租税费理论。

  7.土地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机制研究

  围绕生态系统变化的过程、响应、功能演变与恢复等关键问题,揭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与规模调整特别是各类建设和土地开发安排的合理性,分析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和造成的环境问题。

  8.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资源网络系统

  依托有关网络资源,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将各个单独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为跨部门综合协同办公的网络运行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和系统交互机制,逐步建立省、市、县网上联动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行政效率和监管能力。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面向决策管理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数据共享,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应用影像和矢量数据存储、索引、提取、处理和解译等技术,集成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其它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发布平台,开展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共享服务。

  (四)测绘技术

  1.建立全国统一的省级测绘基准体系

  完成全省厘米级精度大地空间控制网数据库系统。着手研建覆盖全省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重点进行数据处理、网络通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参考站系统的应用模式以及管理与维护的方式,建立新一代多功能、全覆盖、高精度、测绘基准网络化空间定位动态服务体系,以满足国土、测绘、地震、气象、水利、环保、交通等不同行业的用户对精密定位、实时定位以及移动目标导航的要求,同时为城市规划、国土资源调查,城乡建设,交通监控、沉降监测、公共安全、精细农业及电力通讯等领域提供服务。

  2.开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重点围绕‘数字安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在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多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综合应用技术、卫星影像处理技术、影像目标自动识别、遥感数据融合与影像处理、影像综合判调软件、数据缩编更新及质量检查软件等方面开展研究,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数字安徽’建设提供空间地理基础平台。数据缩编更新首先实现从1:1万到1:5万的地形要素数据缩编更新,根据目前的技术状况,应用计算机自动缩编辅以人机交互技术,完成我省部分1:5万的地形图缩编工作,逐步开展从1:5万到1:25万的数据缩编更新研究;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开展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生产实验,为实现从数字摄影测量DPW向网络/无缝测图DPGrid的过渡打下基础。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更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3.继续开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研究

  基本完成覆盖全省辖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成全省1米分辨率(1:1万)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全省1:1万数字线划图 (DLG) 数据、全省格网间隔为5米和12.5米(1:1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全省1:1万数字栅格地图(DRG)数据的建库工作,同时完成相应的地名数据库、相关基础地理信息的元数据的建库工作。建成以1:25万、1:5万、1:1万数据为主体的我省多尺度、多分辨率、无缝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加快基础地理信息示范库建设,开展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四库一体三维可视化GIS研究,进行空间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验,着力自主创新,在数据交换,应用体系、服务体系、软件开发等方面有重点突破,完成数据库的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处理、数据检查、数据入库的自动化功能。探寻研究数据库的更新,考虑多源空间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择选数据库更新的途径,不断丰富地理信息内容,提高地理信息现势性指标,提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保障能力。

  4.开展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技术体系研究

  围绕“数字安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从满足我省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保障服务的需求以及基础地理信息公益性分发共享出发,研究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和地理信息专题应用平台的关键技术。在数据交换网络体系建设方面,研究基础地理信息网络传输的技术与方法以及数据转换技术,建立网络化、自动化分发服务体系,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各部门充分发挥作用,服务于各行各业。完善地理信息数据传输、业务化运行、安全保密的技术和方法,为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数字安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研究,完成基于政府内网的WEBGIS应用研究项目。建成一个基于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高质量、动态开放、安全的网站管理服务系统,专业、高效、科学的GIS应用系统,丰富、便捷、具有特色的内部发布系统。为建立政府支持决策信息交换中心、公共应急系统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使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进行整合和实现信息共享。

  5.开展地理信息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的研究

  基础地理信息要面向政府管理决策,更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要。因此,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应用开发尤为重要,要结合我省“东向发展,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在交通能源、防灾减灾、资源调查、规划整编、环境保护、人口普查等方面开展数字化产品和“3S”集成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实用化、业务化运行应用系统。研究开发服务于公众的信息化、集成化、可视化、知识化、多源化的数字测绘产品,以方便人民生活需求,服务于公众,增强测绘科技发展的动力。

  6.开展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

  启动基础测绘成果档案存储与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建设省级测绘数字档案馆。建立安徽省测绘成果服务网站,作为全省基础测绘信息发布的窗口,在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管理与服务、开发与应用等若干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使之成为功能完善、多级互联的开放式系统。基本建成互联网环境下,集基础测绘综合信息采编、数据汇交、存储、维护管理、测绘信息发布审批管理、测绘资料档案管理、测绘成果提供与分发服务业务为一体的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网上发布交换系统,使测绘产品资料存储数字化、分发服务网络化。

  7.开展基础地理信息存储使用安全研究

  按照国家要求,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国家重要地理空间数据,必须强制实施异地存储备份,以防不测。开展数据永久存储技术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定,建立基础测绘成果异地(500公里以外)存储备份机制,建立成本低、效果好的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恢复系统。按照依法使用测绘成果,切实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有关规定,开展安徽省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安全研究。应用数字水印、密码术对密级数字成果进行密级标识保护,采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审计跟踪等技术,提高密级数据的安全保护水平。

  8.建设公共应急系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政府的应急处置需要得到基础地理信息的支持,各种应急系统离不开地理空间定位。充分利用全省基础测绘数据资料,采用信息处理高新技术,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整合多种信息资源,建立统一标准的公共应急系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为防汛抗旱应急、公共卫生应急、公共安全应急、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城市应急、应急联动、建设应急、地震应急、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粮食应急等公共应急系统的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五)国土资源调查系统信息化

  1.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信息化

  以3S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核心,研究便捷、高效的多源野外数据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研制高分辩率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内/外业一体化的调查作业信息系统,为形成新型的、信息化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流程奠定基础;针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的需求,研究集信息自动采集、快速处理、动态更新、实时反馈和预警预报等技术于一体的完整、高效的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建立以“3S”技术为核心的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和国土资源基础信息持续更新的机制,实时地对重要区域、重要类型的国土资源信息进行监测,将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和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紧密结合,确保数据的现势性。

  2.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与交换

  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国土资源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研究。研究国土资源空间/非空间数据一体化描述、组织、存储和更新的技术与标准,研究网络环境下多源、多比例尺、异构空间数据的分布式管理技术,建立物理上分布存储、逻辑上集中管理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技术平台。研究国土资源数据交换标准,开发数据交换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交换基础平台。开展针对国土资源业务应用的分布式国土资源数据的共享与远程调用技术研究,建立基于广域网的多级国土资源数据同步更新技术平台。

  3.国土资源信息服务

  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全省一体化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研究,优化网络和信息资源的配置。研究国土资源信息的组织结构和整合技术,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目录体系。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定位、搜索、导航技术,开发信息检索系统。研究利用元数据、目录服务、Web服务和信息搜索等技术,实现地质资料借阅、保管、汇交电子化。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土地、矿产、地质、测绘等方面的数据共享。开展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可视化的国土资源信息获取平台。研究国土资源空间信息的网上快速获取技术。研制基于Web服务的国土资源信息发布系统。

  4.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

  开展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研究构建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标准,研究基于国土资源系统内部广域网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研制省、市、县多级联动、覆盖全省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行政效率和监管能力。研究国土资源网站由门户网站向门户网站+网站群方式转变,网上单向信息分布向互动方式转变,网上共享数据的发布与下载。

  六、重点研究课题

  (一)地质矿产

  1.基础地质

  (1)安徽沿江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研究

  (2)皖南中生代岩浆作用特点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3)大别山造山带深部地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4)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5)重要地质遗迹研究与保护。如淮南动物群、志留系笔石、石碳-二叠纪筳类、巢湖鱼龙和黄山恐龙化石的保护与研究

  2.固体矿产资源

  (1)安徽沿江地区重要成矿区段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

  (2)铜陵、马鞍山、安庆、池州、滁县等重要生产矿山接替资源评价研究

  (3)铜陵、宁芜、庐枞等重要矿集区资源富集作用和矿床定位预测综合研究

  (4)铜陵-繁昌(隆盆结合带)区域构造特征及控矿规律研究

  (5)繁昌火山盆地Fe、Cu、Au多金属找矿预测

  (6)铜陵-贵池地区斑岩铜矿控矿规律与找矿预测

  (7)铜陵-南陵深部铜金多金属找矿预测

  (8)无为-和县浅覆盖区铁铜找矿预测研究

  (9)安庆怀宁地区Fe、Cu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

  (10)庐江-滁县Cu、Au控矿规律及综合预测

  (11)沿江地区海西期火山喷流沉积矿床找矿远景研究

  (12)江南成矿带重要成矿区段Cu、Au多金属综合预测研究

  (13)贵池-青阳地区Cu、Au、Mo多金属综合预测研究

  (14)泾县-宣城地区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

  (15)宣城麻姑山-荞麦山地区Cu、Au、Mo成矿条件与找矿预测研究

  (16)九华山-天目山地区钨钼锡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

  (17)皖南成矿带Au、Ag、W、Sn、Mo、Pb、Zn多金属成矿预测研究

  (18)休宁-绩溪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及找矿预测研究

  (19)东至-祁门地区Au、Ag、W、Mo多金属找矿预测研究

  (20)北淮阳地区Au、Ag、Pb、Zn多金属GIS评价预测

  (21)蚌埠-凤阳地区金银铅锌找矿预测研究

  (22)蚌埠-凤阳地区铁矿找矿预测研究

  (23)五河-明光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24)全椒地区低温Au、Ag多金属找矿方向研究

  (25)宿县灵壁地区金刚石富集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26)霍邱成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矿床的控制

  (27)霍邱重要矿集区资源富集作用和矿床定位预测综合研究

  (28)天长地区铁矿预测研究

  (29)安徽省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

  (30)非金属矿开发应用研究

  (31)淮北-宿州地区邯邢式铁、铜、金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预测

  (32)涡阳-蒙城地区铁矿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预测

  3.找矿方法技术研究

  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分析测试、探矿技术等。

  A.物化遥技术

  (1)深部隐伏矿、难识别矿找矿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2)隐伏半隐伏金矿勘查中的化探新方法技术应用研究

  (3)长江中下游地区深部铁铜矿床勘查有效物探方法研究

  (4)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物探、化探新技术寻找隐覆矿及地热资源方法技术研究

  (5)安徽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低缓物化探异常提取及找矿意义研究

  (6)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多元素配套方法研究

  (7)叠前偏移在煤田地震勘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8)长江中下游地区深部铁铜矿床勘查有效物探方法研究

  (9)复电阻率(CR)法探寻隐伏多金属矿应用研究

  (10)资源遥感多要素信息提取与识别技术

  (11)多元遥感数据同化技术、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和矿化信息自动识别与定量提取技术

  (12)开发遥感地表形变精确干涉测量技术与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遥感地质灾害隐患或诱发地质灾害分析评估模型

  (13)开发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系统

  (14)沿江江南重要成矿区段中、大比例尺(1:2.5万—1:5万)找矿预测

  (15)典型矿床(田)物探勘查定量模型研究

  B.探矿技术

  (1)快速钻探技术,大口径、特殊定向钻探技术研究

  (2)钻探取芯无扰动技术以及环保工程技术手段研究

  (3)发展深孔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开发高效、大功率液动潜孔锤

  (4)研制深孔绳索取心钻探设备及成像技术应用

  (5)分支定向钻进技术研究

  C.分析测试和选矿

  (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矿产品开发研究

  (2)低品位、微细粒、难选金矿的选别试验研究

  (3)多金属混合矿的选别试验研究

  (4)高岭土、凹土、膨润土、方解石等重要非金属矿深加工工艺研究

  (5)尾矿资源调查及综合利用

  (6)土壤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配套方法研究

  4.能源地质

  (1)两淮煤田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勘探方法研究

  (2)煤层气钻井工艺技术研究与实践

  (3)基于中国东部、中部地区深部煤炭资源的系列勘查技术研究

  (4)基于深部煤矿床的地温和深层瓦斯地质条件研究

  (5)受大水(底板灰岩水)威胁的淮南煤田A煤组综合勘探与开发对策研究

  (6)两淮煤田煤系共伴生铝土矿的勘查开发价值评价

  (7)安徽省沿江~江南地区煤炭、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及开发对策(可行性)研究

  (8)煤矿地质灾害与地质风险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应用研究

  (9)地面瓦斯抽放水平、“L”型、“S”型等定向孔施工技术研究

  (10)安徽省煤炭资源合理勘探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潜力分析

  (11)放射性(铀)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及预测研究

  (二)地质环境

  1.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规律、防治规划、预报预警、风险区划和应急管理研究

  2.全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研究

  3.1∶25万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编制

  4.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5.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和软件

  6.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研究

  7.地质灾害应急体系研究

  8.(突发)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可视化查询系统建设

  9.安徽省特殊土调查评价

  10.淮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变调查评价及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设计

  11.淮北平原西部地面沉降调查和发展趋势预测及监测网建设方案

  12.奎河沿岸典型地段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和某些恶性疾病成因线索研究

  13.淮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开发利用方案研究

  14.淮北平原已勘查地下水水源地回访调查

  15.全省地热资源调查与远景区划

  16.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

  17.地热资源勘查适用技术试验及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8.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专结合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及示范点建设

  19.全省晚新生代地层单位清理

  20.全省1∶50万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系列图件更新和空间数据库建设

  21.安徽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志编制

  22.两淮煤矿及沿江金属矿区采空塌陷治理总结

  23.露天采场的边坡治理和生态恢复研究

  24.地下采空区探测研究

  2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系列规范编制研究

  26.开展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阜阳等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地质灾害、水土地球化学问题研究

  27.长江流域(安徽段)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28.巢湖流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三)土地管理

  1.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体系

  3.建立和完善城市(镇)地价动态监测体系

  4.建立重点项目动态监测体系

  5.研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

  6.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7.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研究

  8.开展土地供需预测系统研究

  9.研究参与式发展规划理论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10.建立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

  11.安徽省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建设标准研究

  12.研究编制《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13.土地整理的方式方法研究

  14.工矿废弃土地复垦问题研究

  1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

  16.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研究

  17.研究编制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

  18.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

  19.建设用地置换政策研究

  20.土地违法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21.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保护研究

  22.新农村建设在修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与思考

  (四)测绘技术

  1.基于政府支持决策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平台

  2.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3.遥感数据融合与影像处理

  4.多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5.安徽省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研究

  6.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7.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技术体系研究

  (五) 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

  1.分布式国土资源数据的管理与交换技术体系研究

  2.基于网络环境的国土资源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研究

  3.网络环境下多源、多比例尺、异构空间数据的分布式管理技术研究

  4.国土资源数据标准化研究

  5.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6.构建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标准研究

  7.安徽省地学数据库整合、集成与维护

  8.基于互联网的全省一体化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研究

  9.地质资料社会共享服务研究

  10.GI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研发与推广

  11.基于WebGIS技术的空间信息发布技术研究

  12.多元地学信息三维辅助解释系统

  13.基于大型数据库的三维可视化GIS研究

  14.3S技术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监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七、保障措施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与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根本保证,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各单位领导必须把依靠科技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抓,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科技兴皖”、“科技兴地”落到实处。要充分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我省经济建设提供所需国土资源,同时有效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管理提高科技项目质量

  凡列入厅计划的科技项目,必须经过专家技术论证,择优立项,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对新上项目要进行检索查新,避免简单重复,造成浪费。强化项目设计优化与成果鉴定验收,提高成果转化率及经济效益。实行委托承包,签订技术合同,科技经费一次核定,采用滚动形式,按合同数额分年度下拔,对于研究成果突出,经费适当给予增加,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对于成果不突出的项目及时给予调整。对于见效快、效益好、技术含量高、能形成产业化的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实行项目管理,推行课题负责制。首先是搞好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及设计优化,明确计划任务与考核指标,实行技术合同制。其次是扩大课题组长职权,实行有权目标管理,明确职责。三是加强中间环节质量监控与指导,及时掌握研究动态与进展。四是严格考核指标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成果进行鉴定验收,保证科技任务的完成。

  (三)改善科技条件,逐步增加科技经费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测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测绘科技的投入。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在省级公益性地勘项目经费中安排10-20%的经费用于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对有较大产业化前景项目,可策划多部门参与研发,成果共享。基层单位要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研发经费提取比例,一般为年收入的3-5%,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为增强基层单位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有条件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主导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开展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单位核心竞争优势。

  (四)加强科技人才使用与培养

  一是积极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待遇。二是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除选拔业务素质好的科技人员参加课题研究外,还应不断选派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专业技术培训学习,或到国外高校深造,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强、懂外语、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力争在基础较好的学科和领域达到或接近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三是要转变用人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高效、务实、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人才创造一个公开、公平、择优的竞争平台,有效的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四是改变用人制度,多渠道、多层次引进人才,积极与国内外一些大专院校联姻,培养急需人才。五是根据各单位实际,编制人才需求战略规划,建立自己的人才梯队,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合理的队伍。六是要挖掘单位内部人才潜力,加大对内部职工的培养力度,有意识、有计划、分批进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素质。

  (五)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源,现代国土资源系统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鼓励科技创新、拓展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是提高综合实力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认识,为促进自主创新和提高国土资源科技整体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形成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链。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人才密集优势,围绕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前瞻性、普遍性问题开展科技论坛和研讨,以此作为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催化剂和倍增器,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的完善,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拓宽科技交流渠道,扩展科技产业化应用前景。

  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获得国土资源科技奖的人员,除了给予精神奖励外,还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六)加强横向联合、进一步扩大开放、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强横向联合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占有资料的优势,积极利用大学、科研单位的先进设备、先进理论与方法,以项目为依托,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真正解决地质找矿和产业经济中的技术问题,使“三结合”落在实处。通过合作,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定向研究、技术开发及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研究程度与经济效益。

  在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坚持需要与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培养人才、引进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目标,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通过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出国进修、考察、合作交流,开阔眼界,拓宽思路。针对具体问题邀请国外技术专家来华咨询指导、合作研究,由科技合作引导技术经济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和锻炼科技人员,提高科技队伍素质,使科技工作逐步走向世界,为促进我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七)加速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

  大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把成果转化落在实处,并把成果转化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要克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撒手观念,切实按照技术创新的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从管理部门组织推动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转变;从计划调控为主向政策引导和市场引导为主转变;从企业独立进行产品开发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进行“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转变,注重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真正做到“科研—生产”一条龙的良性科研运行机制。要充分注意科技成果的时效性,消除壁垒和保护,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重视基地建设,提高转化能力。要制定有关措施,保障成果转化,使科技成果尽快得到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抄送:国土资源部科技司、省科技厅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008年7月21印发

共印60份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人:土地出售 标签: 上海土地 江苏土地 浙江土地

温馨提示: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