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土地百科>龙岩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我要发布 我要推广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自建厂房厂房出租厂房租赁工业厂房工业厂房购买厂房结构厂房结构厂房出租厂房厂房出售厂房出售厂房设计出租厂房厂房验收厂房转让洁净厂房厂房造价厂房招租独院厂房丙类厂房厂房租金厂房拆迁二手厂房净化厂房园区厂房简易厂房厂房规范办公厂房厂房结构求租厂房
相关推荐
龙岩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 2018-11-28     查看:3337

龙岩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土地规划

  龙岩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前 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贯彻“十分珍惜和 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 地宏观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协调各业用地矛盾,实 现我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 方针、政策及省政府部署,对原《龙岩地区1993-2000 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龙岩市1997- 2010 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及潜 力分析和土地供需趋势预测的基础上,在土地供给制约与 引导需求的原则指导下,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确定土地利 用的目标和方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落实并分解 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指标,提出土地用途管制的政策意见, 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

  本规划基期为1996年,近期规划年为2000年,目标年为2010年。

  本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

  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㈠土地资源的数量构成及分布

  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全市土地总面积 1902825.58公顷,各类土地的数量、比重及分布如下:

  1、耕地

  全市耕地面积163656.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 人均占有量为0.059公顷(0.88亩)。 本市耕地主要分布 在永定、武平、上杭和长汀四县,四个县的耕地总面积占 全市耕地面积的69%。

  2、园地

  全市园地面积33454.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6%, 人均占有量为0.012公顷。本市园地主要集中在连城县、 漳平市和新罗区,三县(市、区)园地面积合计23573.27公 顷,占全市园地面积的70.46%。

  3、林地

  全市林地面积1523309.2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06%,

  人均占有量为0.545公顷。林地在各县(市、区) 的面积比 重差异不大,连城县最高为82.14%,上杭县最低为77.89%。

  4、牧草地

  全市牧草地面积6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全 市牧草地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漳平市和连 城县,两县市牧草地面积合计530.06公顷,占全市牧草地 面积的82%。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4870.32公顷,占全市土 地总面积的1.83%,人均占有量为0.0125公顷。其中城镇 用地面积3202.43公顷,村庄用地面积23604.85公顷, 独立 工矿用地面积5353.89公顷,特殊用地面积2709.15公顷,各 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9.18%、67.7%、15.35%、7.77%。 6、交通用地

  全市交通用地面积908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8%, 人均占用量为0.003公顷。其中:铁路用地467.85 公顷, 公路用地4861.08公顷,分别占交通用地的5.15%和53.48%。

  7、水域

  全市水域面积29351.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4%; 人均占有量为0.0105公顷。全市河流水面主要为西北部的 汀江水系和东南部的九龙江水系。

  8、未利用土地

  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10844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70%,人均占有量为0.0388公顷,全市未利用土地主要分 布在漳平市、上杭县和新罗区,三个县(市、区)未利用土 地面积合计57694.43公顷,占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的 53.2%。

  龙岩市土地利用现状表见表1-1。

  ㈡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1、耕地少,且以梯田为主,分布零碎。全市耕地面 积163656.87公顷,只占土地总面积的8.6%,人均耕地仅

  0.059公顷(0.88亩),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1.66亩的1/2

  (详查数)。坡度大于6°的耕地面积共78718.95公顷,占 耕地总面积的48.1%,其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有6546. 27 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0%。地块面积一般较小,水田田块 面积大于2亩的只占8.3%,而小于0.3亩的就占29.8%。

  2、林地多,分布广,森林覆盖率高。全市林地面积 1523309.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0%, 各县 (市、区)林地的比重均较高,最低的永定县也有75. 97 %,最高的则达82.14%(连城县)。全市森林覆盖率按 有林地计算达到64.95%(详查数), 远高于全省和全国 的森林覆盖率。

  3、园地发展快,但分布零散。1977年全市茶园面积 3516公顷、果园面积2135公顷;1996 年全市果园面积增 至23160.13公顷,茶园5657公顷,园地总面积为33454.13 公顷。但园地分布较为零散,连片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的 局面尚未全面打开。

  4、建设用地发展迅速,村庄用地比重过大,基础设 施用地比重偏小。1991-1996 年全市各项非农建设用地增 加了5864.34公顷,七县(市、区)城区面积分别扩大20%─ 60%。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村庄用地过多,户均 452.9平方米,但基础设施用地特别是交通用地仍偏少,仅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48%,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 平。

  5、各类土地利用率、生产率较低,开发利用潜力较 大。本市各类用地的实际利用率较低,园地的利用率一般 在50-80%,林地中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迹地占18.05%, 水产养殖面积只占水域总面积的38.6%,农产品单产均低 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996年每平方公里土地国内生产总值

  79.29万元(当年价),远低于全省平均每平方公里214.7万 元(当年价)的水平。

  6、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本市东南部新罗、 漳平、永定三县(市、区)气候、地理、交通条件较优越, 非农业用地比重较大,土地生产率和利用效益较高,但人 多地少,粮食缺口较大;西北部长汀、上杭、武平、连城 四县,是龙岩的粮食主产区,能自给自足。但经济条件较 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较严重。

  ㈢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1、已利用土地的潜力

  已利用土地的潜力,主要来自对现有耕地、 园地、 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用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 的提高。

  ⑴、耕地利用潜力

  1996年,龙岩市耕地单产为322公斤/ 亩, 低于全省 333公斤/亩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中低产田面积较大, 占水田面积的47%,约6.7万公顷。据农业部门田块测产, 改造后的中低产田第一年可增产粮食100公斤/亩,三年内 达到增产200公斤/亩的水平。到2010年,本市通过全面改 造中、低产田,粮食总产可增加20万吨,同时逐步提高耕 地复种指数,改变耕作制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还可进 一步挖掘现有生产力。

  全市坡度在0°-6°的耕地有84937.9公顷,对这部分 较为平坦的耕地进行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548公顷。

  ⑵园地利用潜力

  本市园地生产力水平较低, 1996 年全市水果单产为 433公斤/亩,茶叶单产为47.5公斤/亩,远低于全省平均 水平和邻近地市单产水平。若通过改造中低产园,提高果 园灌溉水平,改良园地土壤,加强管理,可望大力发挥园 地生产潜力,提高园地单产水平。

  ⑶林地利用潜力

  龙岩市现有林地利用潜力很大。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 更调查资料,全市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迹地合计占林 地总面积的18.05%。通过对疏林地的封育加密,对未成林 造林地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 可进一步扩大有林地面积, 提高森林蓄积量。

  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潜力

  龙岩市现有城镇村用地面积26807.28公顷。据1991年 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非农业建设用地大清查提供的资 料,全市已征用的土地中,有53.95公顷为闲置地,其中16.63 公顷土地可复垦为耕地。

  目前,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97平方米, 高于全省95平方米的人均水平。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 将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可节余 土地1447公顷。其中,有500公顷在的节余土地可退宅还 耕。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规划末年,约有600公 顷的农村居民点转化为城镇用地。

  ⑸水域利用潜力

  全市有可养水面1.53万公顷, 1996 年实际养殖面积 5909公顷,只占可养水面的38.6%,且已养水面中有1700 公顷低产水面。因此,通过人力开发现有可养水面,提高 可养水面利用率,同时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可大大提高单位养殖面积产出率,挖掘养殖水域的生产潜 力。

  2、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全市未利用土地资源总面积108447.9公顷,占土地总 面积的5.7%,其中荒草地60269.7公顷。根据土地利用潜 力分析结果,全市宜农荒地有5214公顷,其分布情况是: 新罗区650公顷,长汀县741公顷,永定县1066公顷、上杭 县935公顷、武平县1246公顷、漳平市300 公顷、 连城县 276公顷。

  龙岩市有宜园荒地17126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汀、上 杭、永定;宜林荒地28608公顷,主要分布在漳平、新罗、 永定;宜牧荒地6225.67公顷,主要分布在新罗、漳平。

  ㈣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突出。

  建国以来各类非农业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了 大量耕地,加之较长一段时期的人口失控,导致人均耕地 逐年减少,由1949的年0.143公顷(2.09亩)降到1996年的 0.059公顷(0.88亩),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自1981年起(除 1983年外)本市粮食产需平衡发生逆向变化,产小于需, 且近年来粮食缺口有增大趋势,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 市人口数仍将居高不下,而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分布零 散、开发难度大,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土地利用方式粗放。

  据全市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汇总统计:1991至1996年 6年间,全市批准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面积5016.59公顷, 而实际用地面积是5864.34公顷,其中耕地1926.71公顷。 年平均占用耕地321.18公顷。实际用地面积比批准用地面 积大16.90%。

  全市城镇村用地面积中,人均城镇用地93.5平方米,而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达97平方米,且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 用很不充分。全市尚有闲置地53.95公顷。

  部分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耕地重用轻养,地力下降, 中低产田比例高达47%。森林过度砍伐,水土流失面积达 15.7万公顷。林、园地重造轻抚,“三废”排放使部分农 田、水域受到污染。

  3、土地利用效益差

  1996年龙岩市粮食、水果单产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林地面积逐年增加,但蓄积量下降,1978年至1994年年均净 减1.09%;大量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调灌和抵御旱涝灾害 的能力不强,旱涝保收的面积仅占58.19%,粮食尚不能自 给。这些均反映龙岩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有待提高。

  三、规划目标和方针

  ㈠土地利用的目标

  龙岩市到2010年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是:实现全市耕地 总量动态平衡,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并努力做到耕地质量 有所提高,农业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 用地的同时,从严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非农建设占 用耕地;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促 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土地利用的经 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逐步提高。

  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是:

  1997-2000年,全市耕地面积控制在16.21万公顷以上, 棉花滩水库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416 公顷, 退耕 310公顷,灾毁665公顷,合计耕地减少量控制在4390公顷; 期内通过开发后备资源增加耕地1286公顷,整理复垦耕地 1590公顷,耕地净减少量控制在1515公顷内,年均净减 少量不高于379公顷;林地面积保持在152万公顷,有林地 面积增加到1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 园地面 积扩大到5.47万公顷;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域面积略 有增加;期内开发园地2.3万公顷,开发林地1.87万公顷, 改造中低产田2.1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万公顷,土 地利用率达到95.8%,粮食单产达到356公斤/亩左右,水 果单产达到460公斤/亩左右。

  2001-2010年,全市非农建设新增占用耕地不超过1518 公顷,退耕和灾毁耕地分别控制在557公顷、2802 公顷, 同时通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3977公顷,通过整理 复垦增加耕地3214公顷,使耕地面积控制在16.4万公顷以 上。园地面积增加到8.38万公顷;林地面积保持在151 万 公顷,有林地面积继续增加到1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76.3%;牧草地面积略有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控制在 4.26万公顷以内,交通用地增加到1.2万公顷, 水域用地 增加到3.88万公顷;期内开发园地2.37万公顷,开发林地

  1.23万公顷,开发牧草地0.33万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97.2%, 粮食单产达到420公斤/亩左右,水果单产达到556公斤/亩 左右;改造中低产田6.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5.7 万公顷。

  ㈡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应遵循的 基本方针是:

  1、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 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龙岩市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耕地供 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有限的 土地资源,从长远需要和大局出发,必须对现有耕地实行 特殊保护,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以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坚持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必须尽快改变以往以投资规模、用地需求决定土地供 给的用地方式,逐步形成以土地供给制约需求的用地机制。 同时发挥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培育健康有序有地产 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在保 护耕地、保障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前提 下,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3、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各项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存量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已 利用土地的潜力;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城镇 用地布局,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全面推动农村居民点 整理,适当压缩村庄用地规模;提高对农业土地投入,扩 大耕地经营规模,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产出水 平;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做到地尽 其用。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各类土地供需预 测,合理确定各类用地所占比重。优化各类用地结构,适 当增加经作、蔬菜和饲料粮用地,继续扩大水果、花卉、 经济林用地。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同时,要根据土地适 宜性评价结果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选址情况,因地制宜地调 整土地利用布局。

  5、坚持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要坚持土地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利用,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保护和改 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综合 效益。

  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方针,在分析龙岩市土地利 用状况和土地供需趋势基础上,经过统筹平衡,对龙岩市 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如下调整方案:

  1、耕地

  1996年全市耕地面积163656.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8.6%。

  1997-2000年,耕地共减少4390.22公顷, 其中退耕 还林及灾毁耕地开发为林地700公顷,城乡居民点占用436 公顷,独立工矿占用79.40公顷,交通占用377.71 公顷, 水域占用2732.11公顷,灾毁耕地变为未利用地65 公顷。 同期增加耕地2876公顷,其中:退园还耕340公顷,退林还 耕820公顷,退渔还耕100公顷,整理复垦城镇村及工矿用 地增加耕地270公顷,复垦废弃交通用地增加耕地 60公顷, 开发宜农荒草地1286公顷。增减相抵, 期内净减少耕地 1514.22公顷,2000年全市耕地面积保持在162142.65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8.52%。

  2001-2010年,耕地共减少5276.45公顷,其中退耕还 林及灾毁耕地开发为林地1721.67公顷,退耕还园533公顷, 城乡居民点占用709.48公顷,独立工矿占用212.82公顷,特 殊用地占用8.98公顷,交通占用432.62公顷,水域占用622. 88公顷,灾毁耕地变为未利用地1035公顷。同期增加耕地 7190.67公顷,其中退园还耕644公顷,退林还耕 972.67 退渔还耕260公顷,整理复垦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耕地 1030公顷,复垦废弃交通用地增加耕地70公顷,开发宜农 荒草地4214公顷。增减相抵期内净增加耕地1914.22公顷。

  1997-2010年,耕地面积净增加400公顷,2010 年达 到164056.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2%。 龙岩市耕地 规划平衡表见表1-2。

  2、园地

  1996年全市园地面积33454.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75%。

  1997-2000年,园地增加23290.87公顷,其中林地改 园地14102公顷,开发宅旁空闲地400公顷,开发废弃交通 用地5公顷,开发水域用地80公顷,开发宜园荒地8703.87 公顷。同期园地改耕地34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 5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130公顷,水域占用1030公顷,合计 园地共减少2000公顷。增减相抵期内净增加园地21290.87 公顷,2000年全市园地面积达到54745公顷, 占土地总面 积的2.88%。

  2001-2010年,园地增加23738.9公顷,其中耕地改园 地533公顷,林地改园地13534公顷,开发宅旁空闲地1100公 顷,开发废弃交通用地95公顷,开发河滩地160.77公顷, 开发宜园荒草地8316.13公顷。同期园地改耕地644公顷,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584.4公顷,交通用地占用338公顷, 水域占用46公顷,合计园地共减少1602.4公顷。增减相抵 期内净增加园地22136.5公顷。

  1997-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净增加43427.37公顷, 2010年达到7688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4%。

  3、林地

  1996年全市林地面积1523309.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80.06%。

  1997-2000年全市林地增加187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 及灾毁耕地开发为林地700 公顷,开发宜林后备土地资源 1800公顷。同期,林地改耕地820公顷,林地改园地14102 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2208.8 公顷,交通用地占用 501.83 公顷,水域占用2392.15 公顷,合计共减少林地 20024.78 公顷。增减相抵期内净减少林地1324.78公顷, 2000年林地面积为1521984.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99%。

  2001-2010年,林地增加12321.67公顷,其中退耕还 林及灾毁耕地开发为林地1721.67 公顷,开发宜林后备土 地资源10600公顷。同期,林地改耕地972.67公顷,林地改 园地1353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5140.71公顷,交 通用地占用1206.72公顷,水域占用2220.01公顷,灾毁林 地变未利用地100公顷,合计共减少林地23174.11公顷。增 减相抵期内净减少林地10852.44公顷。

  1997-2010年,全市林地面积净减少12177.22 公顷, 2010面积为1511132.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

  4、牧草地

  1996年全市牧草地面积6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 %。1997-200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保持不变, 2001 - 2010年,通过开发荒草地增加牧草地3300公顷,2010年牧 草地面积达到39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1%。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996年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4870.32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1.83%。

  1997-200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3311.2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515.4公顷、园地500公顷、林地2208.8 公 顷、未利用土地87公顷。同期,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减少950 公顷,其中通过土地整理复垦为耕地270公顷、园地400公 顷,交通用地占用20公顷,水域占用260公顷。增减相抵, 期内净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61.2公顷。 2000 年全市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到3723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96%。

  2001-201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7645.89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931.28公顷、园地584.40公顷、林地5140.71

  公顷、交通用地17公顷、水域20公顷,未利用地952.5公顷。

  同期,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减少2317.20公顷, 其中通过土地 整理复垦为耕地1030公顷、园地11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 82公顷,水域占用105.20公顷。增减相抵,期内净增加城 镇村及工矿用地5328.69公顷。

  1997-2010年,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净增加7689.89 公顷,2010年达到42560.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4%。

  6、交通用地

  1996年全市交通用地面积908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0.48%。

  1997-2000年,交通用地增加1167.54公顷,其中占用 耕地377.71公顷、园地130公顷、林地501.83公顷、城镇村 及工矿用地20公顷、未利用地138 公顷。同期,交通用地 共减少98公顷,其中废弃交通用地开发为耕地60公顷、园 地5公顷,水域占用33公顷。增减相抵,期内交通用地净增 加1069.54公顷,2000年达到10158.84公顷, 占土地总面 积的0.53%。

  2001-2010年,交通用地增加2312.83公顷。 其中占 用耕地432.62公顷、园地338公顷、林地1206.72公顷、城 镇村及工矿用地223公顷、未利用地253.49公顷.同期,交 通用地减少223公顷,其中废弃交通用地开发为耕地70 公 顷、园地95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17公顷,水域占 用41公顷。增减相抵,期内交通用地净增加2089.83公顷。

  1997-2010年,全市交通用地净增加3159.37 公顷, 2010年达到12248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4%。

  7、水域

  1996年全市水域面积29351.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4%。

  1997-2000年,全市水域用地增加6762.26公顷,其中占 用耕地2732.11公顷、园地1030公顷、林地2392.15公顷、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0公顷、交通用地33公顷、未利用土地 315公顷。同期,水域面积减少180公顷,其中退渔还耕100 公顷,滩涂开发为园地80公顷。增减相抵, 期内水域净增 加6582.26公顷。2000年水域达到35934.08公顷,占土地总 面积的1.89%。

  2001-2010年,全市水域用地增加3285.4公顷,其中 占用耕地622.88公顷、园地36公顷、林地2220.01公顷、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5.2公顷、交通用地41公顷、未利用 土地260.31公顷。同期,水域面积减少440.77公顷、其中 退渔还耕260公顷,开发河滩地为园地160.77公顷, 城镇 村及工矿占用20公顷, 增减相抵, 期内水域面积净增加 2844.63公顷。

  1997-2010年,全市水域面积净增加9426.89公顷, 2010年达到38778.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4%。

  8、未利用土地

  1996年全市未利用土地10844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5.69%。

  1997-2000年,全市未利用地共增加65公顷,全部是灾 毁耕地变为未利用地。同期未利用地减少28529.87公顷, 其中开发为耕地1286公顷、园地8703.87公顷、林地18000 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7公顷、交通用地138 公顷、水 域用地315公顷。增减相抵,期内净减少未利用地28464.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0%。

  2001-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共增加1135公顷,其中灾 毁耕地变为未利用地1035公顷,灾毁林地变为未利用地100 公顷。同期未利用地共减少27896.43公顷,其中开发为耕 地4214公顷、园地8316.13公顷、林地10600公顷、牧草地 330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52.5公顷、交通用地253.49 公顷、水域260.31公顷。增减相抵期内净减少26761.43公 顷。

  1997-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净减少55226.3 公顷, 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减少至 5322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2.8%。

  龙岩市规划期间各类用地指标调整见表1-3 、表1-4。

  五、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㈠土地利用区域控制

  全市土地按区位条件和开发、整治措施的不同划分为 东南部土地综合开发区和西北部土地开发整治区。

  1、东南部土地综合开发区(简称东南区)

  东南区包括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县。本区土地总面 积785274.77公顷,1996年各类用地的面积和比重是:耕地 57045.37公顷,占该区面积的7.26%;园地17704.95公顷, 占2.25%;林地624240.53公顷,占79.49%;牧草地290.87

  公顷,占0.0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187.09公顷,占1.93%;

  交通用地4340.99 公顷,占0.55%;水域面积11772.49 公 顷,占1.5%;未利用土地54692.47公顷,占6.96%。2010年 本区域各类用地面积调整为:耕地56698.71公顷,占全区 总面积的7.22% ;园地32386.87公顷,占4.12% ;林地 628904.5公顷,占80.09%;牧草地2053.89公顷,占0.2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629.13公顷,占2. 50% ; 交通用地 6079.91公顷,占0.77%;水域17258.57公顷,占2.20%; 未利用土地22263.19公顷,占2.84%。

  规划期间本区应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经济基础较好的区位优势。在“开源”与“节流”的同时, 重点抓好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的综合开发,优先保证梅坎铁 路、赣龙铁路、棉花滩水电站、漳龙高等级公路、三德水 泥厂、漳平300万吨/年水泥厂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在 满足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应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 用地规模,要特别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造成新的水土 流失。在农业用地上,一方面应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另一方 面应继续扩大山地的综合利用,扩大果、桑、竹、药和其 它经济林及烤烟经济作物用地面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 经济效益。

  2、西北部土地开发整治区(简称西北区)

  西北区包括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和武平县。本区 土地总面积1117550.81公顷,1996年各类用地面积和比重 是:耕地 106611.5 公顷,占该区面积的 9.54%; 园地 15749.11公顷,占1.41%;林地899068.71公顷,占80.45%, 牧草地355.13公顷,占0.0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683.23 公顷,占1.76%,交通用地4748.31公顷,占0.42%;水域 17579.33公顷,占1.57%;未利用土地53755.43公顷,占 4.81%。2010年本区各类用地面积调整为:耕地107358.16 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9.61%;园地4449.63公顷,占3.98%; 林地882227.52公顷,占78.94%;牧草地1892.11公顷,占 0.1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931.08公顷,占2.05%;交 通用地6168.76公顷,占0.55%;水域21520.14 公顷,占 1.93%;未利用地30958.41公顷,占2.77%(表1-5)。

  规划期内应针对本区域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的特 点,积极组织土地综合开发和整治。在农业土地利用上, 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培肥地力,抓好商品粮基地和 烤烟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以319 国道沿线 为重点进行山地综合开发,扩大林、果用地规模;继续抓 好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非农业用地首先应确保交通、 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优先保证赣龙铁路、龙门─ 朋口高等级公路、上杭紫金山铜矿等重点项目的用地;积 极开发旅游用地,控制城乡用地规模,尽量少占或不占耕 地。

  ㈡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

  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保障支 柱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的需求,经与各部门的发展规划相 协调,龙岩市1997-2010年交通、水利、能源、 原材料等 重点建设区和重点项目有:

  1、水利:规划期重点做好七县(市、区)城区的防 洪工程,使龙岩中心城区的防洪能力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标 准,其余城区的防洪能力提高到二十年一遇水平;同时做 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逐步解决乡村防洪工程问题; 在缺水地区有计划发展一批蓄水为主的综合用水工程;有 计划、梯级开发汀江、九龙江及其支干流的水利资源。重 点工程有:棉花滩水电站、白沙水库电站、连城大灌电站、 上杭南岭水库、武平东留水库、漳平三重岭水库、新罗富 溪水库、上杭再嘉水库、漳平文星一级水电站、连城郑地 水库、长汀元岭下水库、武平云寨水库、武平捷文水库、 永定宫田坝水库、永定绵丰电站、连城池屋坑水库、汀江 回龙电站、漳平下浙电站、长汀下洞电站、新罗万安溪二 级电站等一大批中小型水利项目。增加用地9360.01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2676.32公顷,非耕地 6683.69公顷。

  2、交通:铁路重点新建梅坎铁路、赣龙铁路、厦柳 铁路龙厦段,改造漳龙铁路及新建部分企业铁路专用线。 水运做好汀江航道的疏竣工作。航空做好连城机场军转民 建设。公路建设以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和新建公路并举,以 形成“两纵、一横、 一环”的公路网布局, “两纵”指 205国道和省道福三线,“一横”指319国道,“一环”指 市域七县(市、区)城区为核心构成的环状路。主要的公路 建设项目有:漳龙高等级公路、龙门─朋口高等级公路、 改造省道福三线、改造永漳公路、新建万安─苏邦公路, 改造武平万安─长汀濯田──黄馆公路、改造长汀任屋─ ─城关公路、改造长汀任屋──连城埔口公路、改造上杭 城关──永定城关公路、龙岩一级客运站等。交通用地规 划期内安排增加3480.3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810.33公顷, 非耕地2670.04公顷。

  3、工矿用地:煤炭工业重点建设新罗、永定和漳平 三大矿区,主要建设项目有永定昌福山煤矿、新罗罗厝山 煤矿及北山煤矿等。

  建材工业重点建设漳平300万吨/年水泥厂,扩建龙岩 三德水泥厂、龙岩市水泥厂、东宝山水泥厂、武平白水泥 厂、永定铜锣坪水泥厂、新罗苏邦水泥厂,同时做好新罗 增坪、适中及永定铜锣坪石灰石基地的开发。

  冶金工业重点做好上杭紫金山矿区的开发。

  乡镇企业及其它工业主要是建设一批工贸小区,规划 期内乡镇企业必须向工贸小区集中,同时建设好一批中小 型工业项目,主要有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堆 埋场、漳平中密度纤维板厂、龙岩瓷器厂、龙岩浮蔡温泉 山庄等。

  工矿用地规划期内安排增加4359.49公顷,其中占用 耕地292.22公顷,非耕地4067.27公顷.规划期间非农建设 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见表1-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明细 表见表1-7。

  ㈢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到2010年全市规划城市4个,建制镇66个, 由市域中 心城市(龙岩新罗城区)──市域副中心城市(漳平、长 汀、永定)──县域中心城镇(上杭、连城、武平)── 县域副中心城镇(河田等镇)──片区中心城镇 ── 一 般城镇构成,划分为政治文化中心、工业、交通、集贸、 旅游五大职能类型。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类型城镇规划用 地规模见表1-8。

  规划期间,重点建设好龙岩中心城区及其余6县(市) 的城关所在地,适当发展一批重点城镇。城镇发展应走内 涵挖潜路子,尽量提高旧城区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严 格控制各级城镇的人均用地指标和总用地规模,城镇建设 应尽量少占耕地。各级城镇应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并按国 务院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镇 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应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㈣土地利用分区

  为优化配置各类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 效整治和切实保护土地,根据土地基本用途和利用管制措 施的不同,把全市土地划分为七个土地利用区。

  1、农业用地区

  农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 产服务使用。

  数量及分布:总面积20121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的10.57%,其中耕地面积139800公顷,宜农荒地4500 公 顷,道路、田坎、沟渠和坑塘等土地面积56910公顷。主 要分布于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

  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⑴鼓励农业用地区内的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按规划可保留现状用途的,不得 擅自扩大用地面积。

  ⑵规划期内已列入城市近期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 本农田可适当进行调整。

  ⑶控制农业用地区内的农田转变用途,国家、省重点 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避开农业用地区内基本农 田的,应按有关的规定严格审批用地;

  ⑷严格禁止占用农业用地区内的基本农田进行城镇、 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禁止占用农业用地区内的基 本农田建窑、建房或擅自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 弃物;

  ⑸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扩大有效灌溉 面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⑹建立地力补偿制度,增肥地力,防止耕地抛荒和粗放 经营;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建立永久蔬菜基地。

  2、园地区

  园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使用。

  数量及分布:总面积97801.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 积的5.14%,其中园地面积76881.5公顷,宜园荒地17120 公顷,道路、沟渠等其它土地3800公顷。主要分布于连城 县、漳平市和新罗区。

  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⑴鼓励园地区内影响种植园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 到适宜的用地区。

  ⑵控制园地区内耕地改变用途。确需改变的,必须按 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

  ⑶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优、名、特、新品种, 加强水果基地建设,集约化经营;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名、 特、优、新种植园地;

  ⑷改善园生产条件,加强管理。

  3、林业用地区

  林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 及服务设施使用。

  数量及分布:总面积151685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 积的79.72%,其中林地面积1482350公顷,其它土地面积 34500公顷。大面积成片分布于各县(市、区)。

  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⑴鼓励林业用地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 到适宜的用地区。

  ⑵控制林业用地区内耕地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 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他耕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⑶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生态 环境保护林;

  ⑷合理调整林业资源结构,抓好阔叶林的保护和发展; ⑸充分利用荒地资源,加快造林速度,提高林业面积。

  4、城镇建设用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包括现 状建成区及规划建设用地区。

  数量及分布:总面积1224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 积的0.64%,主要分布于龙岩市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县 城所在地的建制镇及街道办事处。

  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⑴加快编制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加 强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按照国家规定的用 地标准,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⑵城镇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城镇 建设要按时序进行,严禁把远期规划用地作为近期使用。 ⑶城镇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确 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

  ⑷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 应当按原用途使用。废弃撂荒土地,能耕种的必须及时恢 复耕种。

  ⑸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 的永久性绿地、菜地和基本农田。

  5、村镇建设用地区

  村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村镇居民住宅、乡( 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使用。

  数量及分布:总面积196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的1.03%,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16912 公顷, 其它土地 2778公顷,分布于各县(市、区)。

  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⑴制定村镇规划,鼓励零星农村住宅归并集中建设; 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每户农村家庭只能有一处住 房。

  ⑵推行土地整理,鼓励旧村改造、旧房改建,村镇建 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确需扩大的,应 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

  ⑶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区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按照 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⑷保护和改善村镇环境,防止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

  6、独立工矿用地区

  独立工矿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工矿生产建设及直接 为工矿生产服务使用。

  数量及分布:总面积72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8%,

  主要分布于各城镇周围的工业开发区及大型独立工矿区。

  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⑴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用地 定额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⑵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 废弃地要及时复垦,宜农土地优先垦复为耕地;

  ⑶严禁擅自占用独立工矿用地区内的农田。

  ⑷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7、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复区)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是为保护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景 观划定的土地区域。

  数量和分布:总面积11200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89%,主要分布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冠豸山风景名胜 区及其它名胜古迹。

  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⑴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内的土地必须服从保护需要, 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

  ⑵保护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 他各类建设;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乱砍滥伐等破坏 自然景观资源的行为;

  ⑶将保护区内影响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的其他用地, 按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

  土地利用分区方案见表1-9。

  六、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龙岩中心城区由核心区和东肖、红坊、龙门、红炭山、 铁山五个组团构成。1996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24.4平方公里,人口为215205人,人均用地指标113.38平方 米。规划到2000年,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29.3万人,按常 住人口人均用地指标110平方米计算,到2000 年中心城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3223公顷。预计需占用耕地 150 公顷,规划到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为38.2万人,按常住人 口人均用地指标108平方米计算,到2010 年中心城区建设 用地总规模为4125.6公顷,预计需占用耕地340公顷。

  龙岩中心城区主要向南发展,城市重心逐步南移, 同 时向东、向西适当拓展。规划期内,将城市北部的闽西监 狱搬迁,另择新址。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为一城加五组 团的结构形态,“一城区”指旧城区为中心的核心城区, “五组团”指城区外围的铁山、龙门、红炭山、红坊、东 肖五个组团。核心城区与各组团之间以道路干线相联系, 并保证核心城区与各组团的联系线在两条以上。核心城区 以龙津河、莲花山北南环路为界划分为北部城区、中部城 区和南部城区三大部分,五组团中铁山、红坊、龙门、红 炭山为工业组团,东肖组团以生活居住等用地为主,可适 量设置少量无污染工业项目。在城市南部高速公路以南, 黄邦山以来,龙腾路以西,福三线以北的地带作为龙岩市 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集聚区。

  七、基本农田保护

  为实现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满足全市人民 生产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保障近期城镇建设和重点建设 项目的用地,通过预测与综合平衡,对我市原有的基本农 田保护规划进行了适当调整。在上级规划下达我市建设占 用耕地的指标范围内,对城镇近期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确 需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微调,确定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 护区面积13.75万公顷,保护率为84%;其中一级基本农田 7.8万公顷,占保护面积的56.73%;二级基本农田5.45万 公顷,占保护面积的43.27%,各县(市、区)基本农田保 护面积及保护率见表1-10。

  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规划期内不得改变用途, 不得作为非农建设使用,对于确需使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 目,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按“用 一补一、高额补偿”的要求,申领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 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挖沙、取土、排污等破坏活动,禁止 在保护区内挖鱼塘、种果树,同时应加强保护区内农田的 基本建设,不断培肥地力,提高旱涝保收水平,对基本农 田实行动态监测和执法监察。

  八、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

  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复垦,合理开发宜农后备 土地资源。

  1、土地整理:规划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2900公顷。土地整理的重点是农村居民点和农地, 通过农村居民点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农田向规模集中的“三个集中”模式,及旧村改造、村庄 缩并、搬迁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1300公顷。通过平整土 地、田块归并及综合建设农田水利、道路等,增加耕地面 积2548公顷。各县(市、区)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鼓励开 展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及不同形式、不同规模 的土地整理,以增加耕地及其它农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 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结合全市“百镇千村”建设工程, 加强土地整理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规划期间应重点做好0°-6°坡度的耕地整理和一百个集 镇一千个村庄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2、土地复垦:规划期间,通过对闲置地、矿山废弃 地和灾毁地的复垦,增加耕地面积2666.67公顷, 复垦林 地3600公顷,要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加强各 类矿山废弃地、建设闲置地、开发区闲置地的复垦管理, 努力做到新增废弃地全部复垦,过去积累的废弃地应分期 进行复垦,复垦土地优先作为耕地,同时遵循适宜性和经 济合理原则,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建则建。

  3、土地开发:规划期间开发利用宜耕荒地和滩涂 5500公顷,开发园地17020公顷,开发林地28600公顷。土 地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适度开发,注意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宜耕地开发应重点放在条件较好、投资效 益较高的地区,要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同步进行。 鼓励后备资源不足的县(市、区)与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地 区合作开发荒地和其它农用地,组织异地开发必须纳入资 源所在地的土地开发规划。

  各县(市、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数详见表

  1-11。

  九、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

  ㈠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以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 要大力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通过砌排灌沟、改良土壤、 修筑梯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培肥地力,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灌 溉面积,增强抗旱涝灾害的能力。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 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控制高残留化学膜和农药的使 用。

  ㈡加快汀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的治理

  汀江上游水土流失区包括长汀县的策武、新桥、河田、 三洲、南山、涂坊、濯田,连城县的文亨、北团、罗坊等 共10个乡(镇)。土地面积199401公顷,是全市水土流失最 为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大、集中、连片、程度深。 区内水土流失面积55740公顷,占本区土地面积的27.95%。 本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灌乔结合,提 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积极营造水土保持薪炭林、水源 涵养林,大力种植山地绿肥,提高山地肥力,使土地利用 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建设

  以保护现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为前提,以现有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纽带,采取先保护后建设的策略,在 2010年前建立比较完备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保护工 程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区6处,保护小区423处。6 个自然 保护区是:

  ①、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上杭、连城、新罗交界处,为国家A级保护 区,保护面积:22168.5公顷,属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②、梁野山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武平县永平、中堡、武东、城厢四乡结合部, 保护面积6242.8公顷,重点保护南方红豆杉、三尖杉、水 鹿、大天鹅、黑鹿等,属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③、长汀中磺黑锥林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长汀县古城镇,保护面积1314公顷,主要保 护对象有黑锥林、青冈栎、沉水樟、伞花木、悦色含笑等 珍稀濒危树种和白鹇、鹰等野生动物,属典型地带性植被 型保护区。

  ④、万安建兰保护区

  该区位于新罗区万安乡,保护面积2000公顷,主要保 护建兰、槠栲类、苏门羚、白颈长尾雉等,属典型地带性 植被型保护区。

  ⑤、紫云洞保护区

  该区位于漳平市北部的双洋、新桥、城口三个乡镇的 结合部,保护面积4000公顷,主要保护云豹、猴、蟒蛇、 白鹇、槠栲类等,属综合型保护区。

  ⑥、苦笋林尖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漳平市南部博平岭的永福、和平、富田等 乡镇,保护面积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有壳斗科槠栲类、 苏门羚、豹、黄鹿、蟒等,属综合型保护区。

  保护区与保护小区总面积为1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 面积的5.8%,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坚持以就地保护为 主、异地保护为辅的原则,兴建一批迁地保护工程,保护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禁止破坏性的土地开 发和随意砍伐森林,严格审核在保护区内的非农建设项目, 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非农建设项目,一律不得进入保护区。

  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根据本市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和规划分区,结合各县(市、 区)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土地供需趋势预测,在与部门 用地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7个县(市、区) 土 地利用规划指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指标见表1-11、12。

  十一、实施规划的措施

  ㈠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市级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各县(市、 区)人民政府应在市级规划的控制指导下,尽快完成县、 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任务。未按要求编 制、修订县乡两级规划,或者编制、修订的规划未经批准 的地方,不得占用农地和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2、编制和修订城市、村镇规划,应按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进行。其它 各行业的用地规划在确定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也必须服从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必须以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尽快形成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 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要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本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市计委、市土地局编制实施本规 划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

  ㈡实行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制度

  1、以县、乡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区管制 规则为依据,对全市辖区内农地和非农地的用途转用实行 严格审查与管理。

  2、下列土地用途转用,必须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 理土地用途转用许可证:

  ①农用地(含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用地,下同) 转为建设用地;

  ②农业用地中耕地转为林地、园地和水产养殖用地。

  ③其它土地转为建设用地。

  ④农用地中的耕地转为城市绿化或生态环境附属用地; ⑤专项绿地和生态环境用地转为其它用地。

  ⑥原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用地或依照《规划》实施转为 其它用途的用地;

  3、凡属上述转变土地用途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办 理用地项目审批之前,测绘转用土地平面图,向县(市、 区)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申请,并按照报 批权限和程序,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用途转用规 划许可审批手续。

  4、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构在受理用途 转用申请后,应核实土地的原有用途,并依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区规则进行严格审查,凡违背 规划和有关规定的,不得办理转用许可手续。

  5、《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作为申请办理项目 用地审批手续的凭证,凡未取得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 的,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审查、审核和上报审批用地。 ㈢建立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挂钩的制度

  1、凡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除依法取得用地计划指 标和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外,必须提交开发、复垦耕 地方案,与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 协议》(下称《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开发地点、 面积、质量标准、完成时间、责任人和违约责任。经公证 机关公证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2、各县(市、区)应当充分论证和核实用地户开发、 复垦耕地方案的可行性。对无条件开发、复垦的用地单位 和个人可按有关规定收缴耕地造地费;对既无条件开垦耕 地,又不缴纳耕地造地费的,不得上报或审批用地。

  3、用地单位或个人按期完成开垦耕地任务的,应向 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的,由县(市、 区)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依法确权,并发给《完成占 用耕地与开发复垦协议证明书》,作为今后土地确权发证 的依据。

  4、对未按《协议》规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开垦耕地 的,各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限期责成其按质按 量补齐,在限期内仍未开垦达到规定标准的,各县(市、 区)土地管理部门可委托有开垦条件和能力的单位或个人 进行返工,其返工费用由原履行开垦耕地义务的用户承担。

  ㈣改革和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运行机制

  1、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各县(市、区) 必须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合理制定土地供给计划, 并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和区位条件,制定不同的土地 价格,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保证土地市场健康 有序地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各 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 将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 并向重点区域倾斜。集体和个人整理、复垦、开发农用地, 在一定期间内可减免农业税和集体提留。建设单位整理、 复垦、开发耕地的投资,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

  3、把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引入国际合 作和利用外资的优先领域,增加利用外资的规模。

  ㈤加强政府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职能

  推行政府领导实施规划的目标责任制度。成立实施本 规划的领导小组,每年组织一次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并 将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向市政府报告,每届政府领导班子 任期期满,要将任期内规划执行情况向人大进行报告。对 执行本规划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或县(市、 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㈥建立规划公告和执法监督查处制度

  规划批准后,应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及时向全社会公 布规划内容,并把规划文本分发至相关部门和大的用地单 位,增强全社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了解,监督其执行。 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建立经常性的规划监督管理制度,严 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违法 行为;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坏耕地的要坚决查处, 对构成犯罪的,要按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建立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㈧本规划可根据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依法定程序作 必要的补充、修订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人:土地出售 标签: 上海土地 江苏土地 浙江土地

温馨提示: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