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华为,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华为年营收高达6000亿元,更在全球企业500强位列83位,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生产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一个个亮眼的成绩引人关注。但华为却始终没有去上市,任正非这样做的底气又在哪里呢?
华为作为全球企业500强中为数不多的非上市企业,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谈及华为上市问题曾表示:“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还有好多牺牲。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那么华为创立30周年了,却一直坚持不上市,任正非的底气到底在哪里?
第一,华为独特的员工持股激励机制是决定了华为不具备上市的动因。
大器晚成的任正非,创造性地建立了员工持股机制,任正非仅占1.01%,而把其他的股份都分给了员工,因此华为就有数万名持股的员工,这是华为保持生生不息创造力的根本所在。如果华为想要上市,则这些股份则需要根据上市要求清理,可能造就大量华为核心员工的利益遭受损害。所以,华为没有上市的动因,最起码持股员工不会支持。
第二,资本市场的短期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华为的技术创新。
如果华为上市,则面临资本市场的投资抛出“陷阱”,企业受资本市场的影响巨大。资本市场的短期和不确定性,会让华为做一些短期的行为来刺激市场,进而影响企业经营行为,但长期的投资就难以实现。华为是一家技术创新在首位的公司,科技研发力度在中国企业领先,如果难以长期可持续的研发投入,这对华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华为将会失去厚积薄发的技术储备,这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市场中就会丧失竞争优势。
第三,华为具有充足的现金流,上市后的要求将会冲击华为现有的分配和决策机制。
众所周知,上市的最重要意义是融资,华为不缺钱,因为华为有很多融资手段和可观的利润率,在任正非女儿孟晚舟的带领下,华为的财务架构和治理体系已经足够完善,华为有庞大的全球企业管理人才队伍来帮助完善公司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华为上市后,华为多年来形成的分配机制和轮值制度将受到冲击,进而导致华为治理架构的完全改变。
第四,上市作为融资手段,会让华为高管失去为企业发展奋斗努力的动力。
华为之所以强大,除了任正非这只领头雁的作用之外,徐直军、郭平、胡厚崑、余承东等高管的作用发挥不可小觑,如果上市,可能会有大量资本涌入,使华为成为全亚洲第一股也未可知,但很容易造成华为高管失去奋斗的动力,沦为无动力的“坐享其成”利益分配阶层,进而影响华为的长期发展,这是任正非不愿意看到的。